亚历山大·达夫 (宣教士)

✍ dations ◷ 2025-08-29 12:13:43 #亚历山大·达夫 (宣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英语:Alexander Duff,1806年4月25日-1878年2月12日),基督教传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是苏格兰自由教会的总会主席和外国宣教委员会召集人,是在帝国范围内具有科学自由化改革倾向的英化福音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苏格兰教会第一个派往印度的海外宣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是一位在印度宣教的基督教宣教士,对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30年7月13日,他在加尔各答创办了总会学院(现在称为苏格兰教会学院(英语:Scottish Church College))。他还参与建立了加尔各答大学。他曾两次担任苏格兰自由教会(英语:Free Church of Scotland (1843–1900))的总会主席,分别是1851年和1873年,亦是唯一一位担任该职务两次的人。

亚历山大·达夫出生在苏格兰的珀斯郡莫林教区奥赫纳赫尔(Auchnahyle),并在巴尔纳凯利(Balnakeilly)长大。他的父母是詹姆斯·达夫(James Duff),他在奥赫纳赫的是一个园丁和农民,而母亲则是琼·拉特雷(Jean Rattray)。 他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分别是玛格丽特(Margaret)、威廉(William)、芬尼利(Findlay)、约翰(John)和琼(Jean)。

亚历山大·达夫在莫林和柯克迈克尔学校以及珀斯中学接受教育后,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攻读文学和神学。

他深受道德哲学教授汤玛斯·查尔莫斯(英语:Thomas Chalmers)(Thomas Chalmers)的教学、传教热情和个性的影响。他于1824年获得文学硕士(荣誉)学位。随后,他于1829年4月获得圣安德鲁斯长老会的许可证,得以进行讲道。同年8月12日,达夫被爱丁堡长老会任命为苏格兰教会派往印度的第一位官方宣教士。他于1829年9月19日离开爱丁堡,并于10月14日启程前往印度。

在一次充满冒险的航行中,达夫遇过两次船只失事,最终于1830年5月27日抵达加尔各答。在抵达孟加拉语学校后,他发现学生们于各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其次,他决定使用英语而不是当地的方言来教授学生。

在印度,基督教宣教事工只能成功地使一些来自贫困社会经济背景的低种姓人士改信了基督教,而上层种姓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社区几乎未受到影响。达夫发现8他无法通过传统福音方法向这些富裕社区传讲福音。

达夫意识到,通过提供西方教育来提供社会的向上流动机会,将富裕阶层的孩童纳入他的影响范围,并将影响扩大到包括宗教。可是,这政策只能缓慢地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转化为基督教徒。另一个角度,达夫的政策产生了其他影响:

通过教授圣经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达夫希望学生们能够理性地认识到印度教的矛盾和不切实际之处,全心全意地接受基督教的真理。虽然有一些学生皈依了基督教,但达夫似乎严重错误地低估了印度教适应西方知识的能力。

虽然达夫和他的许多同道认为基督教和印度教是截然相反的,但印度教徒通常不认为两种传统所提供的知识互相排斥。

亚历山大·达夫开办了一间学校提供各学科课程,从基础课程一直到大学水平,同时教授圣经。他认为,英语是西方知识的关键,因此采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

亚历山大·达夫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向下渗透”的理论,他认为通过迎合中上社会阶层,基督教思想最终会慢慢向社会底层渗透。

尽管达夫在学校推广英语教育,但他仍认为方言是向群众传播基督教的一种重要语言,但是认为它比英语差,因为它没有进步性。达夫写了一本名为《印度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新时代》的小册子来阐述这个问题。1835年3月7日,政府的一份声明表达,英国政府在印度推行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该是促进欧洲科学和文学在印度本土的普及,所有用于教育目的的资金都应该仅用于英语教育。 达夫的观点影响了彼得·珀西瓦尔,一位开拓性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宣教士,他在斯里兰卡泰米尔人为主导的贾夫纳半岛工作。

在那个时代的英属印度社群中,有些东方主义学者看到印度传统学问的价值,希望支持和鼓励它。他们反对达夫的政策,强烈反对轻视印度传统学问的行为,而极力推广西方教育、文化和宗教。1839年,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屈服于他们的意见,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政策。

无论如何,英语成为印度人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工具,奠定了最终自治的基础之一。

1849年,达夫回到苏格兰。

1851年,他被选为苏格兰自由教会大会的主持人,接替纳旦尼尔·派特森 (Nathaniel Paterson) 。

达夫在印度委员会就教育事务提供了证据。这导致印度总督达豪斯侯爵收到了英国国务院主席哈利法克斯子爵的一份重要文件,授权在小学和中学推进教育,并提供技术和科学教学,以及建立女子学校。1854年,达夫访问了美国,获现时的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他早已是亚伯丁大学的神学博士。

1856年,达夫回到印度。

1857年,印度发生暴动,在此期间达夫写了一些信件描述当时的情况,这些信件内容被收集在《印度暴动——其原因和结果》(1858年)一书中。

在印度期间,达夫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加尔各答大学上,影响了该大学的考试制度和对物理科学的重要性。1863年,查理斯·特雷弗林爵士提出了让达夫担任副校长的职务,但是他的健康状况迫使他离开印度,为此,加尔各答的教育建筑中心修建了一达夫大楼以记念达夫的贡献。

在1864年,达夫访问了南非,并在回国后成为自由教会的外国宣教委员会召集人。1870年,他大力推动成立英印基督教联盟(一个旨在为印度散居的英国社区提供服务的新教会联盟),他亦成为了该联盟的第一任主席,并派遣约翰·福尔代斯牧师作为该联盟在印度的专员。 他筹集资金在爱丁堡新学院设立福音神学宣教席位,他自己也成为了第一任教授。

在后期的宣教工作中,达夫帮助自由教会在恩雅萨湖上的宣教事业,并前往叙利亚视察黎巴嫩的宣教事业,又协助亚伯丁女士和波尔沃斯勋爵在纳塔尔建立戈登纪念宣教事工。1873年,由于与联合长老会的联合谈判,自由教会面临分裂的威胁。达夫被召到主席席位上,并引导该教会度过此次危机。他还参与成立了持长老制度的改革宗教会联盟。亚历山大·达夫于1878年2月12日在德文郡的西德茅斯去世,他与妻子安·斯科特·德赛尔德一起被埋葬在爱丁堡Grange公墓的东北部分。

相关

  • 贝克型肌肉萎缩症贝克型肌肉萎缩症是肌肉萎缩蛋白缺陷造成的疾病,患者可以制造肌肉萎缩蛋白,但功能不正常且无法百分之百有效工作。虽与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有相同的基因缺陷,但表现型有所不同
  • 1588年商朝第二任君主外丙继位。埃及人发明的一种全新的历法,该历法来源于月亮和星星。该历法比巴比伦历法要先进。
  • 李纪堂李纪堂,(1873年-1943年),名柏,号纪堂,广东新会人,李陞之第三子。早年与陈少白、程子仪等人成立的采南歌戏班。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来,李纪堂得到谢缵泰介绍加入兴中会。19
  • 卡马尔·杰韦德·巴伊瓦卡马尔·杰韦德·巴伊瓦将军(英语:General Qamar Javed Bajwa,乌尔都语:قمر جاوید باجوہ‎‎,1960年11月11日-),是一名巴基斯坦军事人物。他是现任巴基斯坦的陆军参谋
  • 施泰费利弗卢山坐标:46°57′52″N 8°9′52″E / 46.96444°N 8.16444°E / 46.96444; 8.16444施泰费利弗卢山(Stäfeliflue),是瑞士的山峰,位于该国中部,处于卢塞恩州和上瓦尔登州接壤的边界,属
  • 特拉维斯·巴克特拉维斯·兰登·巴克(英语:Travis Landon Barker,1975年11月14日-),艺名特拉维斯·巴克(英语:Travis Barker),是拥有英格兰、意大利、爱尔兰血统的美国音乐家、摇滚乐队Blink-182的鼓手,也是说唱摇滚乐队Transplants(英语:Transplants)的成员之一。他创立了摇滚乐队+44和Box Car Racer(英语:Box Car Racer),此后加入了Antemasque(英语:Antemasque (band))和Goldfinger(英语:G
  • 桑德·贝格桑德·贝格(英语:Sander Berge,1998年2月14日-),是一名挪威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现时效力英超俱乐部锡菲联和挪威国家足球队。贝格于阿斯克尔(英语:Asker Fotball)的青年军开始其职业生涯,并于2014年为球队一线队于挪威足球乙级联赛上场。2015年,他转会至挪威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瓦勒伦加。7月11日,贝格在对阵辛迪夫佐特时后备替补,首次为球队上场;其后在对阵罗森博格时,他更首发上场,自此成为球队的首发球员。2017年1月2日,贝格转会至比利时足球甲级联赛俱乐部亨克,签下4年合
  • 氚管氚管,又称氚灯、β灯,是一种利用氢的同位素氚的放射性制造之发光装置,其主要结构是在一个密闭玻璃管中充入氚气,由氚在β衰变时释放出的电子射中涂在玻璃管内部的荧光粉,发出荧光。这个过程被称为辐射发光。氚管的发光不需要从外界接受电能,因此常常应用在警示装置和手表上。近年来,类似于氚管的发光装置已经取代了传统利用镭等有强烈放射性对人体有害元素制造的光源。由于氚管使用氚气和荧光物料发光,因此其发出的光被称为气态氚光源。而且氚是属于β衰变类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氚管发出的光又被称为β光。氚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自然界中含量极
  • 白俄罗斯语维基百科白俄罗斯语维基百科共有两个:一个使用白俄罗斯官方正写法白俄罗斯语( 前缀"be:"),另外一个使用于1933年改革前所采用的传统正写法(,前缀"be-tarask:",曾用"be-x-old:")。白俄罗斯语维基百科自2004年8月12日开始运行。它的缔造者和第一位管理员是Uladzimir Katkouski(用户名:rydel)。2007年去世前,他在白俄罗斯语维基百科上单独创建了超过1300个条目。白俄罗斯维基百科条目使用的两个变种正字不一致,导致两种正字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后来有人在维基媒体基金会
  • 鲍培氏转写鲍培氏转写一般指鲍培氏回鹘式蒙古文转写。弗拉基米尔佐夫氏-鲍培氏-田清波-克利夫斯氏转写(ВПMC转写)是用来将回鹘式蒙古文转写为拉丁式字母的一套转写方案。该方案由鲍里斯·雅·弗拉基米尔佐夫(俄语:Бори́с Я́. Влади́мирцов)、尼古拉·尼·鲍培、田清波(荷兰语:Antoon Mostaert)和弗朗西斯·伍·克利夫斯(英语:Francis W. Cleaves)逐步完成,但由于鲍培氏贡献最大,通称鲍培氏转写。鲍培氏转写将同一个蒙文辅音字母按阴、阳不同转写为了不同字母,体现了古阿尔泰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