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达夫 (宣教士)

✍ dations ◷ 2025-08-07 05:16:49 #亚历山大·达夫 (宣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英语:Alexander Duff,1806年4月25日-1878年2月12日),基督教传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是苏格兰自由教会的总会主席和外国宣教委员会召集人,是在帝国范围内具有科学自由化改革倾向的英化福音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苏格兰教会第一个派往印度的海外宣教士。

亚历山大·达夫是一位在印度宣教的基督教宣教士,对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30年7月13日,他在加尔各答创办了总会学院(现在称为苏格兰教会学院(英语:Scottish Church College))。他还参与建立了加尔各答大学。他曾两次担任苏格兰自由教会(英语:Free Church of Scotland (1843–1900))的总会主席,分别是1851年和1873年,亦是唯一一位担任该职务两次的人。

亚历山大·达夫出生在苏格兰的珀斯郡莫林教区奥赫纳赫尔(Auchnahyle),并在巴尔纳凯利(Balnakeilly)长大。他的父母是詹姆斯·达夫(James Duff),他在奥赫纳赫的是一个园丁和农民,而母亲则是琼·拉特雷(Jean Rattray)。 他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分别是玛格丽特(Margaret)、威廉(William)、芬尼利(Findlay)、约翰(John)和琼(Jean)。

亚历山大·达夫在莫林和柯克迈克尔学校以及珀斯中学接受教育后,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攻读文学和神学。

他深受道德哲学教授汤玛斯·查尔莫斯(英语:Thomas Chalmers)(Thomas Chalmers)的教学、传教热情和个性的影响。他于1824年获得文学硕士(荣誉)学位。随后,他于1829年4月获得圣安德鲁斯长老会的许可证,得以进行讲道。同年8月12日,达夫被爱丁堡长老会任命为苏格兰教会派往印度的第一位官方宣教士。他于1829年9月19日离开爱丁堡,并于10月14日启程前往印度。

在一次充满冒险的航行中,达夫遇过两次船只失事,最终于1830年5月27日抵达加尔各答。在抵达孟加拉语学校后,他发现学生们于各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其次,他决定使用英语而不是当地的方言来教授学生。

在印度,基督教宣教事工只能成功地使一些来自贫困社会经济背景的低种姓人士改信了基督教,而上层种姓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社区几乎未受到影响。达夫发现8他无法通过传统福音方法向这些富裕社区传讲福音。

达夫意识到,通过提供西方教育来提供社会的向上流动机会,将富裕阶层的孩童纳入他的影响范围,并将影响扩大到包括宗教。可是,这政策只能缓慢地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转化为基督教徒。另一个角度,达夫的政策产生了其他影响:

通过教授圣经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达夫希望学生们能够理性地认识到印度教的矛盾和不切实际之处,全心全意地接受基督教的真理。虽然有一些学生皈依了基督教,但达夫似乎严重错误地低估了印度教适应西方知识的能力。

虽然达夫和他的许多同道认为基督教和印度教是截然相反的,但印度教徒通常不认为两种传统所提供的知识互相排斥。

亚历山大·达夫开办了一间学校提供各学科课程,从基础课程一直到大学水平,同时教授圣经。他认为,英语是西方知识的关键,因此采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

亚历山大·达夫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向下渗透”的理论,他认为通过迎合中上社会阶层,基督教思想最终会慢慢向社会底层渗透。

尽管达夫在学校推广英语教育,但他仍认为方言是向群众传播基督教的一种重要语言,但是认为它比英语差,因为它没有进步性。达夫写了一本名为《印度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新时代》的小册子来阐述这个问题。1835年3月7日,政府的一份声明表达,英国政府在印度推行高等教育,其目标应该是促进欧洲科学和文学在印度本土的普及,所有用于教育目的的资金都应该仅用于英语教育。 达夫的观点影响了彼得·珀西瓦尔,一位开拓性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宣教士,他在斯里兰卡泰米尔人为主导的贾夫纳半岛工作。

在那个时代的英属印度社群中,有些东方主义学者看到印度传统学问的价值,希望支持和鼓励它。他们反对达夫的政策,强烈反对轻视印度传统学问的行为,而极力推广西方教育、文化和宗教。1839年,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屈服于他们的意见,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政策。

无论如何,英语成为印度人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工具,奠定了最终自治的基础之一。

1849年,达夫回到苏格兰。

1851年,他被选为苏格兰自由教会大会的主持人,接替纳旦尼尔·派特森 (Nathaniel Paterson) 。

达夫在印度委员会就教育事务提供了证据。这导致印度总督达豪斯侯爵收到了英国国务院主席哈利法克斯子爵的一份重要文件,授权在小学和中学推进教育,并提供技术和科学教学,以及建立女子学校。1854年,达夫访问了美国,获现时的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除此之外,他早已是亚伯丁大学的神学博士。

1856年,达夫回到印度。

1857年,印度发生暴动,在此期间达夫写了一些信件描述当时的情况,这些信件内容被收集在《印度暴动——其原因和结果》(1858年)一书中。

在印度期间,达夫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加尔各答大学上,影响了该大学的考试制度和对物理科学的重要性。1863年,查理斯·特雷弗林爵士提出了让达夫担任副校长的职务,但是他的健康状况迫使他离开印度,为此,加尔各答的教育建筑中心修建了一达夫大楼以记念达夫的贡献。

在1864年,达夫访问了南非,并在回国后成为自由教会的外国宣教委员会召集人。1870年,他大力推动成立英印基督教联盟(一个旨在为印度散居的英国社区提供服务的新教会联盟),他亦成为了该联盟的第一任主席,并派遣约翰·福尔代斯牧师作为该联盟在印度的专员。 他筹集资金在爱丁堡新学院设立福音神学宣教席位,他自己也成为了第一任教授。

在后期的宣教工作中,达夫帮助自由教会在恩雅萨湖上的宣教事业,并前往叙利亚视察黎巴嫩的宣教事业,又协助亚伯丁女士和波尔沃斯勋爵在纳塔尔建立戈登纪念宣教事工。1873年,由于与联合长老会的联合谈判,自由教会面临分裂的威胁。达夫被召到主席席位上,并引导该教会度过此次危机。他还参与成立了持长老制度的改革宗教会联盟。亚历山大·达夫于1878年2月12日在德文郡的西德茅斯去世,他与妻子安·斯科特·德赛尔德一起被埋葬在爱丁堡Grange公墓的东北部分。

相关

  • 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Beta-lactam antibiotic)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其中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头孢菌素、单酰胺环类(英语:monobactam)、碳青霉烯和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等。基本上
  • 景观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万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
  • 酷美丝Coolmax,可译作“酷美丝”,是一种合成纤维的商标名。由美国杜邦公司纺织与内饰部门(现分立为英威达公司)1986年发明的聚酯合成纤维。Coolmax纤维横截面是卵圆形,沿着纤维长径有4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坐标:39°44′23″N 116°10′49″E / 39.739819°N 116.180246°E / 39.739819; 116.18024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或社科大;英文: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
  • 普悠玛列车普悠玛列车(英语:Puyuma Express),全称为普悠玛自强号列车,通称普悠玛号,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台铁)使用于2012年由日本制造之摆式电力动车组TEMU2000型开行的特快列车。2013年2月6日起
  • 氪的同位素氪(原子量:83.798(2))共有40个同位素,其中有5个同位素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塔菊石见内文塔菊石(学名:)是生存在晚白垩纪海洋中的一属菊石,栖息在较深的水域。其化石被发现于中亚、美国、欧洲和非洲等地。塔菊石的壳呈螺旋尖塔状,和腹足类的外壳十分相似,但还是能
  • 质量维度一费米子在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半自旋质量维度一费米子(mass dimension one fermions of spin one half)是暗物质的候选者。这些费米子与已知的物质粒子,如电子或中微子,有着根本的不同
  • 加泰罗尼亚图书馆加泰罗尼亚图书馆(加泰罗尼亚语:Biblioteca de Catalunya,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
  • 武端拉贾国武端拉贾国,是菲律宾棉兰老岛上一个印度化王国,在中国史料中称蒲端国。位于棉兰老岛的武端市,这国家以黄金及其产品以及遍布马来世界地区的广泛贸易网络而闻名。王国与日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波斯、柬埔寨的古代文明和泰国现在的地区有贸易关系。武端拉贾国被认为是菲律宾在前殖民时代卡拉加区的主要贸易港口。有证据表明,武端拉贾国至少在公元1001年与中国宋朝接触,《宋史》记录指公元1001年3月17日,宋廷在皇宫接待了蒲端国贡使(李竾罕和另一人),并将蒲端国描述成一个在海上小印度王国,由佛教徒君主统治,与占婆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