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毯帽

✍ dations ◷ 2025-10-21 21:27:11 #伊斯兰服装,土耳其文化,帽子,东欧文化

土耳其毯帽(希腊语:φέσι,拉丁文转写:fesi,土耳其语:fes)又音译为菲斯帽,是一种直身圆筒形(也有削去尖顶的圆锥形)、通常带有吊穗作为装饰的毯帽。名称来源于其起源地摩洛哥城市非斯,该城市直到1927年曾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在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前,土耳其毯帽一直被西方人视为东方穆斯林的象征。这一类型的帽子也为原东罗马帝国治下地区的人民所用,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亦佩戴这种帽子。目前常见于土耳其和北非等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穆斯林地区。

菲斯帽在1829年为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采纳并推行为境内所有成年男子的标准帽子,取代传统的头巾,作为其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菲斯帽只是偶然为驻扎在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的奥斯曼海军部队及少数散居于希腊各岛屿的居民所佩戴。

菲斯帽在推行初期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标志,但很快就被西方人当作“东方”(或更准确地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当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解体后,后继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曾于1925年立法禁止国民佩戴菲斯帽。原因是因为时任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正在大力推行亲西方的现代化改革,所有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遗痕如穆斯林服饰都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障碍而要铲除。

在当代中东,菲斯帽是旅游业服务员常戴的帽子。

在BBC科幻剧《异世奇人》里,第十一任博士喜欢戴这种毯帽,还说"It's a fez. I wear a fez now. Fezzes are cool"。不过博士说毕后就被Amy立刻摘去,之后River Song更把它射穿。后来在特别编The Day of the Doctor,博士才再有机会戴上。

由于奥斯曼帝国曾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菲斯帽在帝国以外的穆斯林之中也相当流行,如巴尔干半岛及南亚。在东南亚,当地穆斯林常戴的是根据菲斯帽稍加变化而来的宋谷帽。

相关

  • 心血管绕道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英语: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常缩写为CABG)或心脏绕道手术,俗称冠脉搭桥或搭桥,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缓解心绞痛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的手术。搭桥
  • 有颌下门有颔下门(Gnathostomata)原为有颔总纲(Gnatha),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拥有颔的一群,与无颔总纲相对应,属于较高等的一类。有颔下门生物之下颌骨系于距今约四亿三千万年前开始发展形成,即
  • 以赛亚以赛亚(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乙未改革乙未改革又称乙未更张,是朝鲜王朝1895年到1896年进行的一次急进的近代化改革。这是甲午改革的延续,一般认为乙未改革是甲午改革的一部分。甲午改革和乙未改革总体被称为甲午改
  • 红斑性肢痛病红斑性肢痛病 一种罕见的血管病。表现为手足血管阵发性地扩张收缩,伴有灼痛、皮肤温度升高并发红。可能是遗传性疾病,也可能是皮肤对热和张力过敏所致。
  • 塔多思塔多思(SDL Trados)是一款电脑辅助翻译软件,由德国Trados GmbH公司开发,现由语言服务供应商SDL国际发布。Trados GmbH公司由约亨·胡梅尔(Jochen Hummel)和希科·克尼普豪森(Iko Kn
  • 卤代甲烷卤代甲烷化合物是甲烷(CH4)当中一个或多个氢被卤素取代基(主要是氟(F)、氯(Cl)、溴(Br)、碘(I))所取代的化合物。卤代甲烷可以在海洋环境的自然界存在,也可以由人工制成,最受注意的是作为
  • 武威盆地武威盆地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苏海图为地理中心,边界由西北的雅布赖山、西南的祁连山、东部由阴山余脉和贺兰山组成。武威盆地属于阿拉善板块,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总
  • 胡也频胡也频(1903年5月4日-1931年2月7日),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也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1903年5月出生于福州,祖籍江西新建,是戏剧世家,由于父亲经营破产,被迫休学,在
  • 变异藤山柳变异藤山柳(学名:)是猕猴桃科藤山柳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