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毯帽

✍ dations ◷ 2025-07-13 11:03:03 #伊斯兰服装,土耳其文化,帽子,东欧文化

土耳其毯帽(希腊语:φέσι,拉丁文转写:fesi,土耳其语:fes)又音译为菲斯帽,是一种直身圆筒形(也有削去尖顶的圆锥形)、通常带有吊穗作为装饰的毯帽。名称来源于其起源地摩洛哥城市非斯,该城市直到1927年曾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在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前,土耳其毯帽一直被西方人视为东方穆斯林的象征。这一类型的帽子也为原东罗马帝国治下地区的人民所用,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亦佩戴这种帽子。目前常见于土耳其和北非等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穆斯林地区。

菲斯帽在1829年为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采纳并推行为境内所有成年男子的标准帽子,取代传统的头巾,作为其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菲斯帽只是偶然为驻扎在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的奥斯曼海军部队及少数散居于希腊各岛屿的居民所佩戴。

菲斯帽在推行初期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标志,但很快就被西方人当作“东方”(或更准确地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当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解体后,后继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曾于1925年立法禁止国民佩戴菲斯帽。原因是因为时任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正在大力推行亲西方的现代化改革,所有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遗痕如穆斯林服饰都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障碍而要铲除。

在当代中东,菲斯帽是旅游业服务员常戴的帽子。

在BBC科幻剧《异世奇人》里,第十一任博士喜欢戴这种毯帽,还说"It's a fez. I wear a fez now. Fezzes are cool"。不过博士说毕后就被Amy立刻摘去,之后River Song更把它射穿。后来在特别编The Day of the Doctor,博士才再有机会戴上。

由于奥斯曼帝国曾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菲斯帽在帝国以外的穆斯林之中也相当流行,如巴尔干半岛及南亚。在东南亚,当地穆斯林常戴的是根据菲斯帽稍加变化而来的宋谷帽。

相关

  • 描述性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研究社会族群所持有的伦理观,这包括风气、习俗、礼仪、法规、对于善与恶的见解、对于各种实际行为的响应等等。它与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不同;规
  • 平话字平话字(Bàng-uâ-cê),也称作“福州话罗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纪早期来福州的英美传教士根据福州话韵书《戚林八音》设计出的一种罗马化文字,英文也称作“Fo
  • 利未记《利未记》(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
  • 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后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数民族山区设立类似的土司制度,委任部族首领进行
  • 冬葵子磨盘草(学名:Abutilon indicum),为锦葵科苘麻属下的一个植物种。
  • 张皓若张皓若(1932年-2004年3月27日),河南焦作人,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专业毕业。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内贸易部首任部长,四川省省长(1988年1月-1993年2月)。他是河南大学校长、河
  • 科技档案科技档案,记述和反映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保存价值,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保中保管起来的技术文件,其型式包括图纸、照片、报表和文字材料。
  • 明义镇 (涞水县)明义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原明义乡于2017年初撤乡设镇。明义镇下辖以下地区:东明义村、司徒村、东官庄村、董家庄村、张家洼村、
  • 炮塔炮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于船舰、战车、航空器或地面建筑上的弹丸射击武器装置,主要由装甲炮塔壳、炮塔环(内含旋转制动机构)、火炮和火炮俯仰机构等组成。炮塔上通常会包覆上装
  • 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俄语:Па́ве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илюко́в,英语:Pavel Nikolayevich Milyukov,儒略历1859年1月15日或公历1859年1月27日-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