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毯帽

✍ dations ◷ 2025-02-24 00:43:54 #伊斯兰服装,土耳其文化,帽子,东欧文化

土耳其毯帽(希腊语:φέσι,拉丁文转写:fesi,土耳其语:fes)又音译为菲斯帽,是一种直身圆筒形(也有削去尖顶的圆锥形)、通常带有吊穗作为装饰的毯帽。名称来源于其起源地摩洛哥城市非斯,该城市直到1927年曾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在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前,土耳其毯帽一直被西方人视为东方穆斯林的象征。这一类型的帽子也为原东罗马帝国治下地区的人民所用,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亦佩戴这种帽子。目前常见于土耳其和北非等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穆斯林地区。

菲斯帽在1829年为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采纳并推行为境内所有成年男子的标准帽子,取代传统的头巾,作为其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菲斯帽只是偶然为驻扎在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的奥斯曼海军部队及少数散居于希腊各岛屿的居民所佩戴。

菲斯帽在推行初期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标志,但很快就被西方人当作“东方”(或更准确地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当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解体后,后继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曾于1925年立法禁止国民佩戴菲斯帽。原因是因为时任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正在大力推行亲西方的现代化改革,所有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遗痕如穆斯林服饰都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障碍而要铲除。

在当代中东,菲斯帽是旅游业服务员常戴的帽子。

在BBC科幻剧《异世奇人》里,第十一任博士喜欢戴这种毯帽,还说"It's a fez. I wear a fez now. Fezzes are cool"。不过博士说毕后就被Amy立刻摘去,之后River Song更把它射穿。后来在特别编The Day of the Doctor,博士才再有机会戴上。

由于奥斯曼帝国曾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菲斯帽在帝国以外的穆斯林之中也相当流行,如巴尔干半岛及南亚。在东南亚,当地穆斯林常戴的是根据菲斯帽稍加变化而来的宋谷帽。

相关

  • 中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拉丁语:Francia media)为欧洲中世纪的一个国家。814年,查理曼去世,法兰克帝国随之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遵照查理在806年就已经规定了他死
  • 护理证照高考可以指:
  • 甲状腺滤泡甲状腺(拉丁语:Glandula thyr(e)oidea;英语:Thyroid)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属于内分泌器官。在哺乳动物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人类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名。
  • 兵曹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
  • 次开央元音次开央元音是元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说语言当中,国际音标以⟨ɐ⟩代表此音,而X-SAMPA音标则以⟨6⟩代表此音。国际音标中的此符号为一个倒转的印刷体a。事实上,国际音标中并没有
  • 勒芒战役勒芒战役(法语:Bataille du Mans ),是1871年1月10日至12日普法战争期间,法国在萨尔特省的勒芒地区,对普鲁士王国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法军在战役中失败后,结束了法军在法国西部的所有
  • 莎布·尼古拉丝莎布·尼古拉丝(英语:Shub-Niggurath),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的一名邪神,最早出现在洛夫克拉夫特写于1927年的小说《最后测试》(The Last
  • 约翰·孟塔古,第四代三明治伯爵约翰·孟塔古,第四代三明治伯爵,PC,FRS(John Montagu, 4th Earl of Sandwich,1718年11月3日—1792年4月30日)英国政治家、军人,曾三任第一海军大臣,据闻发明三明治。孟塔古的祖父,第
  • 贤台乡贤台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贤台乡下辖以下地区:西南韩村、中南韩村、东南韩村、水北庄村、杨庄村、小营村、西贤台村、东贤台村、
  • K2 NetworkK2 Network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间使用Freemium的大型多人线上游戏发行商。在2012年7月5日与Reloaded Production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