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毯帽

✍ dations ◷ 2025-08-26 12:14:56 #伊斯兰服装,土耳其文化,帽子,东欧文化

土耳其毯帽(希腊语:φέσι,拉丁文转写:fesi,土耳其语:fes)又音译为菲斯帽,是一种直身圆筒形(也有削去尖顶的圆锥形)、通常带有吊穗作为装饰的毯帽。名称来源于其起源地摩洛哥城市非斯,该城市直到1927年曾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在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前,土耳其毯帽一直被西方人视为东方穆斯林的象征。这一类型的帽子也为原东罗马帝国治下地区的人民所用,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亦佩戴这种帽子。目前常见于土耳其和北非等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穆斯林地区。

菲斯帽在1829年为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采纳并推行为境内所有成年男子的标准帽子,取代传统的头巾,作为其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在此之前,菲斯帽只是偶然为驻扎在马格里布(非洲西北部)的奥斯曼海军部队及少数散居于希腊各岛屿的居民所佩戴。

菲斯帽在推行初期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标志,但很快就被西方人当作“东方”(或更准确地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当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解体后,后继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曾于1925年立法禁止国民佩戴菲斯帽。原因是因为时任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正在大力推行亲西方的现代化改革,所有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遗痕如穆斯林服饰都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障碍而要铲除。

在当代中东,菲斯帽是旅游业服务员常戴的帽子。

在BBC科幻剧《异世奇人》里,第十一任博士喜欢戴这种毯帽,还说"It's a fez. I wear a fez now. Fezzes are cool"。不过博士说毕后就被Amy立刻摘去,之后River Song更把它射穿。后来在特别编The Day of the Doctor,博士才再有机会戴上。

由于奥斯曼帝国曾是伊斯兰世界的领袖,菲斯帽在帝国以外的穆斯林之中也相当流行,如巴尔干半岛及南亚。在东南亚,当地穆斯林常戴的是根据菲斯帽稍加变化而来的宋谷帽。

相关

  • 颚脊椎动物有颔下门(Gnathostomata)原为有颔总纲(Gnatha),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拥有颔的一群,与无颔总纲相对应,属于较高等的一类。有颔下门生物之下颌骨系于距今约四亿三千万年前开始发展形成,即
  •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英文简称“PKUHSC”,是北京一所以医药卫生为主的高等院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原名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5月4日并入北京大学。北医前身是国立
  • 光度光度在科学的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意义。在光度学(photometry)中,"光度"(luminosity)经常与亮度(luminance)弄混。亮度(luminance)是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的光
  • 蜥结龙蜥结龙属(属名:Sauropelta,意为“蜥蜴的甲盾”)又名楯甲龙、蜥肋螈,是结节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纪的北美洲。目前已有一个已命名种,爱氏蜥结龙(S. edwardsorum),但可能有其他种
  • 雪山山脉雪山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方,东以兰阳溪断层谷与大甲溪上游纵谷(合称匹亚南构造线)与中央山脉分界。雪山山脉为台湾最北方的山脉,呈现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新
  • 周打蚬汤蛤肉汤(英语:Clam chowder)是一种巧达浓汤,主要材料为蚬,配料为马铃薯、洋葱等。蛤肉汤主要分为“新英格兰蛤肉汤”及“曼哈顿蛤肉汤”,前者以鲜奶油为汤底,后者则以番茄为汤底。
  • 去势男高音阉伶,也叫去势男高音、阉人歌手等,是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在欧洲的一种独特的艺人。他们是一些在童年时接受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去势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童声。在16世纪的欧洲,由于妇
  • 错误错误(error)是指进行的一个在该功能系统中相对于最佳或正常状态、方式,有所偏差的操作。一般常见的错误有:分类的错误、统计学的错误、物理学与测量学的错误、机械的错误、软件
  • 锥栗锥栗(学名:),又名尖栗、箭栗(湖南)、旋栗(湖北)、榛栗(四川)、珍珠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落叶乔木,小枝和叶子光滑;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叶子,先端尖长,边缘有锐锯齿,下面绿色,两面
  • 维克多·路易斯 (记者)维克多·路易斯(英语:Victor Louis,1928年2月5日-1992年7月18日),原名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俄语:Витал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Луи),是一位工作于西方媒体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