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裂口蛇

✍ dations ◷ 2025-08-26 18:14:52 #巨蛇科,白垩纪蛇类,印度爬行动物,2010年描述的动物

印度古裂口蛇(学名:,梵语:सनज्-जेह्)是在西印度发现的一种上白垩纪蛇。它是在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中发现的化石,化石正在缠绕着蜥脚下目恐龙的蛋及幼体。可见它们是猎食幼生蜥脚类恐龙。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GSI/GC/2901–2906包含了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及下颚、分成5组共72节的泄殖前脊骨及肋骨。它们都是在古吉拉特邦德霍里邓格里村(Dholi Dungri)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中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估计全长约3.5米。头颅骨两侧有一长方形的开孔,孔内有与耳朵相连的脑神经。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称为三叉孔,当中有控制颚骨的脑神经。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是原始蛇的特征。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肌肉。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这些都是巨蛇科共有的特征。

印度古裂口蛇分类在巨蛇科。以下是印度古裂口蛇的演化树:

盲蛇下目

恐蛇

筒蛇属

管蛇属

盾尾蛇亚科

倭管蛇属

印度古裂口蛇

沃那比蛇

天蛇

美洲闪鳞蛇属

厚蛇科

Ungaliophinae

沙蟒亚科

蟒科

蚺亚科

雷蛇科

林蚺科

瘰鳞蛇属

游蛇亚目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蛇般,没有像蚺科、蟒属及新蛇总科的大裂口。故此,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现存裂口较窄的蛇,如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及筒蛇属等,都只会吃细小的动物,包括蚂蚁、白蚁幼虫、环节动物、蚓蜥及无足目等。它们的颞骨很短,方骨阔而短,可知其裂口很窄。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闪鳞蛇属。不过它们的肌肉强壮,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由此可见,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而非一种祖征。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是与的蛋及一只保存得不完整的幼体一同被发现。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其他的蛋可能过大,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爬行类的蛋。

相关

  • 墨洛温王朝图尔奈(457-508)阿里乌派(496年以前) 正统基督教(496-751)墨洛温王朝(法语:Mérovingiens,又译梅罗文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是一个法兰克人王朝和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希尔德
  • 季风槽季风槽(英语:Monsoon trough),气象学名词,是热带幅合带的一部分,由跨赤道季风与偏东信风的幅合产生。季风槽中一般有降雨天气,亦不时有热带气旋在其中生成。
  • 张亮张亮可以指:
  • 比索比索 (西班牙语:peso)是一种历史上主要在西班牙与其前殖民地等国家、地区流通的货币单位,得名于由西班牙殖民者引进并广泛流通的西班牙银元。不少西班牙圈国家现仍使用比索作为
  • 尼古拉·卡尔洛维奇·梅特纳尼古拉·卡尔洛维奇·梅特纳(俄语:Никола́й Ка́рлович Ме́тнер,1880年1月5日-1951年11月13日),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梅特纳生于俄历1879年圣诞节。早年
  • 四维矢量在相对论里,四维矢量(four-vector)是实值四维矢量空间里的矢量。这四维矢量空间称为闵可夫斯基时空。四维矢量的分量分别为在某个时间点与三维空间点的四个数量。在闵可夫斯基
  • 氟硅酸铵氟硅酸铵或称六氟硅酸铵,是一种白色的结晶体,分子式为(NH4)2,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醇和丙酮。主要用于玻璃雕刻,木材防腐剂等,另外它可以制造人造冰晶石、氯酸铵等。氟硅酸铵有毒,对
  • 许金龙许金龙(1952年9月27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作家、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编审,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教授。
  • 绘梦罗绘梦罗(1978年3月19日-)日本漫画家。神奈川县出身,血型A型。代表作是《真假茱莉叶》。
  • 信号速度波的信号速度是指一脉冲波行经介质的速度。其定义通常是根据脉冲呈最高强度半值的位置。以电磁辐射如光而言,信号速度通常等同于群速度,在此情形下,相速度 .mw-parser-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