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裂口蛇

✍ dations ◷ 2025-04-26 22:00:25 #巨蛇科,白垩纪蛇类,印度爬行动物,2010年描述的动物

印度古裂口蛇(学名:,梵语:सनज्-जेह्)是在西印度发现的一种上白垩纪蛇。它是在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中发现的化石,化石正在缠绕着蜥脚下目恐龙的蛋及幼体。可见它们是猎食幼生蜥脚类恐龙。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GSI/GC/2901–2906包含了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及下颚、分成5组共72节的泄殖前脊骨及肋骨。它们都是在古吉拉特邦德霍里邓格里村(Dholi Dungri)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中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估计全长约3.5米。头颅骨两侧有一长方形的开孔,孔内有与耳朵相连的脑神经。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称为三叉孔,当中有控制颚骨的脑神经。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是原始蛇的特征。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肌肉。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这些都是巨蛇科共有的特征。

印度古裂口蛇分类在巨蛇科。以下是印度古裂口蛇的演化树:

盲蛇下目

恐蛇

筒蛇属

管蛇属

盾尾蛇亚科

倭管蛇属

印度古裂口蛇

沃那比蛇

天蛇

美洲闪鳞蛇属

厚蛇科

Ungaliophinae

沙蟒亚科

蟒科

蚺亚科

雷蛇科

林蚺科

瘰鳞蛇属

游蛇亚目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蛇般,没有像蚺科、蟒属及新蛇总科的大裂口。故此,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现存裂口较窄的蛇,如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及筒蛇属等,都只会吃细小的动物,包括蚂蚁、白蚁幼虫、环节动物、蚓蜥及无足目等。它们的颞骨很短,方骨阔而短,可知其裂口很窄。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闪鳞蛇属。不过它们的肌肉强壮,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由此可见,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而非一种祖征。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是与的蛋及一只保存得不完整的幼体一同被发现。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其他的蛋可能过大,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爬行类的蛋。

相关

  • 德朗峰德朗峰(法语:Dent d'Hérens;4,174米)是本宁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山峰,坐落于意大利和瑞士,位于马特洪峰西边几公里处。奥斯塔小屋(2,781米)位于最简路线中。
  • 地狱犬地狱犬(Hellhound)是欧洲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来自阴间或地狱,会喷火的恶魔犬。
  • 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北婆罗洲渣打公司,又叫做北婆罗洲特许公司或英属北婆罗洲公司,是一个在1881年开始负责管理北婆罗洲(今属于马来西亚沙巴)的特许公司。1888年,北婆罗洲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但保留
  • 庇是商朝国都之一,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商王祖乙即位后居住在庇,南庚即位后将国都由庇迁往奄。认为庇在山东省郓城县境。近代有甲骨学家丁山考证庇即是《史记·殷本纪》中的
  • 纹颈獴(H. vitticollis)纹颈獴(学名 Herpestes vitticollis) 是发现于印度南部的一种獴。
  • 穆夫提穆夫提(/ˈmʌfti/;阿拉伯语:مفتي‎ ;土耳其语:müftü),是负责解释伊斯兰教法的学者,他们也是乌理玛和教法官,有权发布伊斯兰教令。
  • 飛行少年 (电视剧)《飞行少年》(英语:They Are Flying),改编自2008年同名纪录片。此纪录片曾获得2008年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深受好评。而该剧获99年度新闻局补助制作高清电视节目案补助拍
  • 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九游龙飞云车真命天子郑朝,简称真命天子郑朝、真龙天子郑朝、郑朝,是指1958年至1959年期间在福建福州等地,由郑仁金为首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福州人郑仁金原为不务正业的神
  • 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是一个在拉丁美洲地区(哥斯达黎加)、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埃塞俄比亚
  • 奥拉瓦城堡奥拉瓦城堡(斯洛伐克语:Oravský hrad,德语:Arwaburg,匈牙利语:Árva vára)是位于斯洛伐克的一座城堡,也被认为是斯洛伐克最美丽的城堡之一。这座城堡始建于13世纪的匈牙利王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