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十亿年是古生物学家马丁·布拉西尔(英语:Martin Brasier)提出的从18亿年前至8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时期。属于元古宙,表现为环境、生物进化、岩石圈异乎寻常的稳定。其确切起止时间与持续时长在学界有不同观点,开始时间可能从24亿年前至18亿年前,结束时间从8亿年前至5亿年前。这段地球历史时期也被称为“贫瘠十亿年”(Barren Billion),“地球枯燥时代”(Dullest Time on Earth) ,“地球的中世纪”。 虽然被称为“无聊”,但这一时期板块构造、环境条件、真核生物进化仍然是可观的。
在无聊十亿年之前的地质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广泛的冰河时期、真核生物出现、蓝细菌进化导致氧气释放入大气层、大气层中出现拦截紫外线的臭氧层,大洋中铁的氧化等等。无聊十亿年之后,大气层经历了快速变化,大气层氧气含量上升到现代水平,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大多数现代主要动物的门出现,海洋中大型动物出现。
相反,在无聊十亿年时期内部,气候稳定、大气层氧气含量低、相对缺乏生物圈事件、大气层与海洋的组成成分缺乏大变动。 这种稳定性可能是由于相对稳定的超大陆产生于17亿年前一直持续到7.5亿年前才瓦解。
在无聊十亿年时期,绿色和紫色光合作用细菌看起来在缺氧(英语:Anoxic waters)与亚硫酸海洋中很繁育。这种海洋的生产力远不如现代海洋,释放着亚硫酸气体包括有毒的硫化氢,营养成分非常有限(特别是钼、铁、氮、磷)。 在无聊十亿年中,渐渐地真核生物从这种海洋的古菌祖先中进化出来。无聊十亿年结束时,第一种陆生生物出现了。 无聊十亿年以非常寒冷,原因不明,遍布整个地球的大冰河时期(雪球地球)为结束标志。
地球的生物圈、大气圈与水圈的演进,关联于超大陆旋回,即大陆地壳经历周期性汇聚与分散。无聊十亿年经历了两个超大陆演进:哥伦比亚超大陆 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于20亿年至17亿年前,保持准稳定直至13亿年前。发生了几次不成功的分裂。地质学与古地磁学证据支持哥伦比亚超大陆在11亿年前至10亿年前只经历了小变化就形成了罗迪尼亚超大陆。古地理学重建支持该超大陆位于赤道及温带气候区,几乎没有陆地在极区。18亿年至8亿年期间,一系列有限的陆壳破裂所以被动边缘缺乏。 这种洋陆稳定的配置是环境稳定的基本约束。7.5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破裂终结了无聊十亿年。
一种机制被用来解释如此低的板块变化: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软流圈温度太高以至于不能保持现代板块构造;代替板块在俯冲区的回收,板块连接在一起直至7.5亿年前地幔冷却到启动板块俯冲。启动之初,由于地壳很厚,板块俯冲消减非常强烈。
缺少冰河时期也可能与宇宙射线流强度有关。冰河时期一般宇宙射线流强度较低,引起太阳风波动。即,地球遭受较强宇宙射线可能引发冰河期的来临。另一个可能原因是银河系的恒星形成,20亿年前至10亿年前的冰河时期少与恒星形成减少相关。太阳系进入或离开银河系的某条旋臂,意味着宇宙射线增多或减少。因为宇宙射线的来源——超新星通常在银河系悬臂中产生。
与地球地质史的可观察到的正常周期相比,无聊十亿年缺少显著较长的冰河期。
一些研究表明,这一时期较低浓度的大气层氧气含量,导致缺少臭氧层,再加上较低的太阳活动强度,即使没有很高的温室效应,仍然排除了缺乏冰河期的可能性。因此,缺少冰川记录可能是数据不准确而不是那个地质时期真就如此。在西澳大利亚的金伯利地区发现了18亿年前古冰川切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