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辅音(英:、亦称辅音丛、辅音群或辅音簇),指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多个辅音。如英语 (“分离”)、德语 (“猪”)、法语 (“明亮的”)、俄语 (“旅伴”),就都在词首有复辅音。在印欧语言中,大多把音节间的复辅音也包括进来,例如英语 (“额外的”)、德语 (“冷汗”);而在东亚与东南亚语言的分析中,一般只包括同一音节中的复辅音。协同发音辅音、送气音、颚化和唇化音一般不看作复辅音。在汉语结构中,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也不看作复辅音。
于语音组合法上,复辅音与复元音有很大差异,复辅音中CC的组合比较松散,不像复元音中VV结合那样有机。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各个辅音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发音过程中有明显的音质跳跃。复辅音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每种语言基本上都根据自己的组音节律而有特定的复辅音组合规则。以英语为例,词首出现的复辅音如果第一个辅音为/s/,则后面的辅音(不计半元音)一般只能是 (如 )、清塞音(如 )或鼻音(如 )。像北欧诸语中的 (“猪”),或是意大利语的 (“断裂”),在英语中会是不自然的。
复辅音可以是十分复杂的,例如:英语 /ˈæŋkst/(“焦虑”),日语 /o̞t͡ɕt͡skʲt͡st͡sɯᵝäɾɯᵝ/(“正在冷静”),俄语 (“哆嗦”)、斯洛伐克语 (“冰淇淋”)、捷克语绕口令(发音(,“短袍”)。复辅音在现代藏语中是倾向于简化的,但各个藏语方言中的简化程度不一。一般来说,安多方言对复辅音的保留较好,如道孚藏语仍有多达108个复辅音:སྒྲོ་ (“羽毛”)、(“采”)。而卫藏方言,如拉萨藏语中,已基本丧失复辅音,取而代之的是声调的产生。虽然产生了声调,但仍然无法避免同音词的大量产生,因而以词素的多音节化作为复辅音简化的另一个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