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

✍ dations ◷ 2024-09-20 09:06:17 #金石篆刻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扬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鈢,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鈢。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秦始皇的玉壐已用小篆刻制。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清代中叶是篆刻的全盛时期,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冯梦祯印陈继儒印米万钟印汪道昆印代表人物:何震、文彭、苏宣等代表人物: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代表人物:苏宣代表人物:黄士陵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代表人物:赵之谦、厉良玉、吴昌硕代表人物:邓散木代表人物:刘兴、孟国波、李家栋、张诚、司彬钰、李旸铭代表人物: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代表人物: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代表人物: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代表人物:王曾麓父子、鞠昆皋代表人物:齐白石代表人物: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相关

  • 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英语: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由可以进行吞噬作用的细胞组成 。通常存在于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 connective tissue)
  • 基因型基因型(英语:Genotype)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内的DNA所包含的基因,也就是说该生物的细胞内所包含的、它所特有的那组基因。基因型这个概念是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威廉·约翰森引入的。
  •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基于翻译问题,可能是指以下由阿基米德发现或以阿基米德名之的自然规律:
  • 辣椒酱辣酱(英语:Hot sauce),泛指各种以辛辣香料制成的辣味酱汁,其中以辣椒制成的辣椒酱最普遍,其它辣酱原料如芥菜种子可制成芥末酱,还有山葵、辣根、胡椒等各类原料。辣椒酱中的辣味来
  • 氰化铵氰化铵(Ammonium cyanide),化学式为NH4CN,是氰和铵的化合物。氰化铵通常用于有机合成。由于氰化铵是不稳定的,所以它不会用作商业销售。氰化铵可由氰化钾和氯化铵在液氨中反应得
  • 学院派学院艺术(英语:academic art)是一种在欧洲艺术学院和大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的流派。学院艺术专指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受法兰西艺术院订立的标准所影响的
  • 孙星衍《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孙星衍像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县(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濠州,清代经史学家,考据学者,金石学家。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 Anoplura见内文虱亚目(学名:Anoplura),又名吸虱亚目或裸尾目,旧作原虱目(Siphunculata),原为虱毛目之下的一个亚目,现在是啮虫目之下七个亚目之一,有约500个物种。体型较小,无翅,身体扁平,寄生于
  • 食腐食腐动物是指主要靠进食腐肉维生的动物。如秃鹫、秃鹳、鬣狗、狼獾、豺等。 事实上绝大部分肉食性动物,都会在捕食的同时食腐(如狮子、科莫多龙)。另外亦有以腐木、腐植质维生
  • 税收与支出条款宪法正文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其它修正案 XI ∙ XII ∙ XIII ∙ XIV ∙ XV XVI ∙ XVII ∙ XVIII ∙ XIX ∙ XX XXI ∙ XXII ∙ XXI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