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穴寓言

✍ dations ◷ 2024-12-24 22:06:01 #柏拉图主义,教育哲学,柏拉图对话录

洞穴比喻是古典哲学最著名的比喻之一。作者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公元前428/427–348/347)。柏拉图在其理想国对话集第七卷的开篇,让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文学化身)叙述了这个比喻。该比喻旨在阐明哲学教育,作为思想解放过程的必由之路,其意义所在。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从物质世界,到纯粹的精神世界的昇华。前者是感官能认知的、可逝的物质世界,可以比作地下的洞穴,而后者则是不变的本体(存在)世界。尽管每个人实现这种昇华的过程不同,但是因为都需要外界的帮助,所以它势必也是一种集体的努力。苏格拉底在先前的第六卷结尾处,讲述了太阳比喻,以及线段比喻。作为这些比喻集的结尾和高潮,洞穴比喻不愧为柏拉图哲学的基础篇章。因为它阐明了柏拉图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的中心思想。

在其理想国对话集第六卷里,苏格拉底向他的谈话对象Glaukon和Adeimantos(柏拉图的两个哥哥),解释了哲学家必须满足的伦理和认知(区别于感受)方面的要求,从而能胜任研修高深的认识范畴,同时担当政治领袖的责任。在第七卷中,他从哲学的角度详细地阐明了,教育同无教育之间的区别所在。以及哲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阐明这些观点,他在文章的开篇,讲述了洞穴比喻。Glaukon则形像化地设想出比喻的细节部分。

苏格拉底描述了一个地下洞穴住所,洞里有一条宽阔的通道通向地面。这个山洞里居住着终生被关押在那里的囚犯。他们被捆绑着大腿和脖子坐在那里,以致他们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墙壁,而不能转身回头顾望。因此,他们永远看不到背后的出口,也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出口。他们也不能看到自己和其他囚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他们面对的墙壁。他们的住所被身后远方高处燃烧的火炬照亮。囚犯只能看见这唯一的亮光,照亮着墙壁。但是看不见光源。在墙上他们只能看见光影。

监狱内部同火炬之间,有一堵不会遮挡光线的矮墙。沿着这堵墙壁,有人来回穿梭,搬运着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用石头和木头做的人体和其他生物模型。这些物体高出那堵矮墙,但是他们的搬运者比墙低。其中的一些搬运者相互交谈着,另一些则保持沉默。

由于囚犯面对洞穴墙壁,那些来回移动的物体,在墙上投射的阴影,被穴居人看见当作会移动的影子。但他们想到有人在搬运这些东西。当有人说话时,洞壁上的回声,就如同那些影子自己在讲话一样。因此,囚犯以为那些影子会说话。他们把这些影像当作生物,把所有发生的事情理解为这些生物的行为。墙上演绎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相,当然是真实的。他们从这些影子中研发出一整套学问,试图从它们的出场和动作中,找出一系列规律,并且预告将要发生地事情。那些预测最准确的人,还会得到嘉奖。

接着,苏格拉底问Glaukon,如果给一名囚犯松绑,让他站起来,转身向出口望去,看见这些以往所见的影子的原型,能否想象这时会发生什么?这个人可能会在强光刺激下痛苦不堪,产生错乱。相比于过去熟悉的光影,他可能会认为届时所看到的东西不是现实的。因此,他可能希望重新返回自己习惯的位置。因为他相信只有在洞壁上能看见真相。而不去会相信一个善意解放者的相反说教。

如果使用武力将松绑的囚徒从洞穴中拖出来,穿过对他来说陡峭难行的通道,来到地面,他也许会觉得特别别扭,愈发神志错乱。因为璀璨的阳光会使他睁不开眼,开始时什么都看不见。慢慢地他也许会适应看见的新鲜事物。其过程也许是首先识别光影,然后是水中的倒影,最终才是人和事物本身。如果往上看,他也许会先习惯夜晚的星空,然后才是白天的日光,最后他也许才敢于直接目视太阳,从而感受太阳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时他才能理解,太阳造就了光影。有了这些经历和认识,他应该不再愿意回到洞穴,去探究那里的光影学问,获取其它囚徒的赞誉。

如果他还是回到故地,那么他肯定需要重新慢慢地适应洞穴里的黑暗。由此他肯定会在一段时间内,落后其它囚徒对后续光影估算能力。而洞里其它的囚徒则会认为,他在上面把眼睛弄坏了。他们会嘲笑他,觉得离开洞穴显然是宗蚀本生意,根本不值得一试。如果有人试图解放他们,把他们带到地上,他们会杀了他,如果可能的话。

随后,苏格拉底向Glaukon解释如何理解这个比喻。洞穴是人体感官所能及的世界的化身,是它表示人类所处的普通环境,人们通常会把这个环境同存在的整体等量齐观。上升至日光,则代表灵魂从可视的世界,提升到“精神境界”,即只有精神领会的认知世界。柏拉图以此表示不变的主意,即他的主意学范畴里的、各种物质现象的原始形象和榜样。在这些纯精神物中,善良的主意占据着最高的地位,相应于洞穴比喻中的太阳。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确信,为了能获得善良的主意,必须受到外在的大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私人或者公众生活里,理智地行事。  

但是,与此同时苏格拉底强调,他此地所表示的,仅仅是一种猜测或者希望,而不是确切无疑的知识。尽管他按照Glaukon的愿望,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只有上帝晓得是否正确。

这样他也表明了,他自己并未上升至善良的主意。从而他不是在叙述自己的经验,而只是在谈论设想。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谁如果回到洞穴中,就如同从上帝的关注角度,被遣返回人类的苦难生涯。对此他一开始可能还会不适应。所以他会在自己无法理解的环境里,显得笨拙和可笑。如果穴居的囚犯更能体谅的话,他们也许会明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视力障碍。一种出现在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时候;另一种出现在一个人,从黑暗被抛入光明的时候。类似情况也适用于人的灵魂。当一个人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后,迷失在一种截然不同的经验范围内,无法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当事人这时不应当受到嘲笑。因为这可能是由于他来自能识别真相的光明世界,一下子置身于不习惯的黑暗氛围;或者从比较无知的环境,闯入一个相对明了的世界,从而使他感到眩晕。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因,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从而对有关局势的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接下来苏格拉底叙述的,是关于哲学教育。它被看作是一种“转换”(periagōgḗ)的艺术。它的目的是把灵魂从黑暗引向光明,亦即从可逝的世界,转换至完整的存在,最终使其能看到善良的主意。这种精神的上升,只有一个长期孜孜不倦的哲学家能做到。苏格拉底强调说,就像穴居者的眼睛只能跟着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那样,他们用来理解事物的灵魂器官,也不能单独而只能同整个灵魂一起,实现面向存在世界的转换。即便是那些不合理的灵魂部分,也需要重新定位。为此所需的教育培养途径,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他首先归纳了不太重要的课程,如体育、音乐,然后依次列举了哲学入门所需的算术、平面几何、空间几何、天文和和声学等研修课。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采用根据哲学观点的恰当的方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按经验办事,而是以理论为基础寻求普遍规律。否则无济于事。在此之后才能开始辩证法的学习,走上方法论的哲学真理探索之路。

如果一个哲学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当然想长久地停留在这个高端领域。但是他却不得不重新回到那个“洞穴”,因为他对同胞的命运有责任,他们还停留在地洞里,需要他的帮助。因为他尚有公平正义的美德(柏拉图称之为公平同理心),所以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比喻中的囚徒,象征着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从而置身于一个次级复制品的人造世界或者臆想世界。而不会哲学思考的民众的看法是狭隘的。

廿二世纪杀人网络异次元骇客

相关

  • 分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医学是以诊断、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
  • 高孔廉高孔廉(1944年11月9日-),福建林森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前任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妻罗惠珠,育有二子;现任中原大学兼任讲座教授。2015年2月11日高孔廉出任国民党主席特
  • 电影技术电影技术是指电影拍摄时的各种技术,运用这些技术可以达到电影所需要的艺术效果,电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牙形石牙形石(Conodont)又称牙形刺,旧称牙形虫、牙形类、锥齿、锥齿类。是一类早已灭绝的海生的、游泳的、两侧对称的、相对原始的脊椎动物头部的微体骨骼化石。外部形态可分三大类:单
  • 潘绥铭1988年《神秘的圣火》获得河南省社科新书奖 1989年《潘绥铭(1950年12月11日-)中国大陆著名性学家。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麻辣教授”。他的研究为中国的性社会学奠基,并
  • 圣卡塔利娜岛圣卡塔利娜岛(Santa Catalina Island)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海,是海峡群岛的组成部分。在2019年的WWDC上,苹果公司发布了以该地命名的10.15版macOS操作系统——macOS Catalina
  • 黑人权力黑人权力是一个政治标语以及协助非洲后裔达到自决的各种相关意识形态的名称。过往被美国的非裔美国人所使用。其主要在1960年代晚期以及1970年代早期,强调种族的骄傲以及黑色
  • 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俄语:Центра́льный аэрогид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罗马化:Tsentralniy Aerogidrodinamicheskiy Ins
  • 吉檀迦利《吉檀迦利》(孟加拉语:গীতাঞ্জলি,直译:“献给神的赞歌”)是一部由孟加拉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著的诗集。1913年,泰戈尔凭该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
  • 安娜·加瓦尔达安娜·加瓦尔达(另译戈华达,1970年12月9日-,法语:Anna Gavalda),出生在法国上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镇。她是一位法语教师和获奖小说家。当她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在做向银行销售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