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

✍ dations ◷ 2025-04-05 00:50:08 #军事装备,照明

探照灯,是一种装置,具有强大的光源以及一面能将光线集中投射于特定方向的凹面镜,用于远距离照明和搜索的用途。考虑装置的体积、重量与操作方便,探照灯多数附有脚架或是可移动的载具,大型探照灯甚至有专用的卡车做为载具。

探照灯在军事方面的使用开始于19世纪,日俄战争时双方的海军战舰都用探照灯于夜间搜寻敌方小型鱼雷艇。探照灯也常见于海防岸炮阵地与空防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首次使用探照灯制造所谓的“人造月光”来辅助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曾使用相同的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探照灯曾被大量使用于对抗敌方的夜间空袭。当时的防空炮兵同时使用两具探照灯,由探照灯的仰角可以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敌方轰炸机的确实高度,然后用以设定高射炮弹信管,达到最大的效果。探照灯对使用光学式投弹瞄准器的轰炸机也能造成相当程度的干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用电气制造的探照灯使用陀螺仪式的灯架,直径达152.4公分镀铑的盘状凹面镜,尖峰输出达8亿蠋光的碳电弧光源,专用的15千瓦的发电机,有效照距可达45到56公里。

由于雷达、人造卫星等电子监视设备技术的发展,探照灯的军事用途日渐减少。现今,多数用于广告,例如汽车经销商的促销活动、电影的首映等。

探照灯由光源和反射器构成,在其前段一般还包含一个或多个光学透镜。光线先通过反射器(曲面镜或球面镜)聚集成束,再利用光学透镜位 置和组合的不同来进行控制,最后投射出去。

Path of rays in a spotlight with planconvex-lens. Changing focus by moving the light sourc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巨大的强力探照灯被大量用于战场。例如:作为防空武器的辅助,用来标记火炮的目标,以及用作海上舰艇的搜索工具。此类强力探照灯多使用1到2米直径 的凹面镜,镜面内部镀银,在焦点处会有两根厚实的碳棒。凹面镜的边缘用耐热的石英玻璃制成的圆型顶盖封住,在需要更换碳棒 和维护时顶盖可以拆卸。探照灯的工作原理和卤素灯相同,需要大量的电能来产生强光。探照灯的光照范围可以达到数公里以上。探照灯的操作员会试图用探照灯使轰炸机中队中的第一架飞机(也叫探路者)的飞行员致盲。探路者的任务是,利用照明弹在目标周围产生圣诞树形状的标记,来引导后面的轰炸机进行 投弹。如果探路者的飞行员被探照灯致盲的话,后面的轰炸机就不知道要如何投弹了。

相关

  • 天官天官可能是指:
  • 德菲因·塞里格黛芬·赛赫意(法语:Delphine Seyrig,1932年4月10日-1990年10月15日)是法国演员。1963年,她因演出《穆里爱》而于第24届威尼斯影展获得最佳女演员。
  • Harvard Law Review《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是哈佛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一份法学研究学术期刊,创刊于1887年。它从11月至6月每月出版一次,一年共计8期。根据期刊引证报告报道,哈佛法律评
  • 自交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系植物的花的柱头排斥传至其上的同花或同株的花粉粒的现象。不同植物实现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不同,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主要分为孢子体自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勋章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勋章(捷克语:Řád Klementa Gottwalda,斯洛伐克语:Rad Klementa Gottwalda)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设立的勋章。该勋章最早由1953年2月3日第14/1953号法
  • 贾科莫·达·伦蒂尼贾科莫·达·伦蒂尼(意大利语:Jacopo da Lentini、Giacomo da Lentini 或 Giàcumu da Lintini),是13世纪意大利诗人。他是西西里学校(英语:Sicilian School)的资深诗人,神圣罗马帝
  • 蒙古高原草原-内蒙古草原-东北草原蒙古高原草原-内蒙古草原-东北草原(英语:Mongol-Manchurian steppe),植被分区,属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类别。按地域区分,分为蒙古高原草原区、内蒙古草原区、东北草原区。
  • 秦爱秦爱(546年-614年12月27日)字季养,齐郡历城(山东历城)人。唐朝大将秦叔宝之父。1995年初,在济南市经七路小纬六路银行宿舍楼施工中,发现一座石室墓葬。出土残损彩陶俑数件及碑形墓志
  • 卫岗 (人物)卫岗(1969年1月-),男,傣族,云南芒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地方官员,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云南省代表。1985年9月,开始在云南民族学院民语系德宏傣语专业
  • 余三胜 余三胜(1802年-1866年),本名开龙,字启云,湖北罗田县人,为清中期重要的京剧演员,在清道光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余三胜早年出生于湖北的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