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作为 · 不作为)
结果
主观要件(故意 · 过失 · 意图)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不能犯 · 继续犯 · 状态犯(德语:Zustandsdelikt)
阻却违法事由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难 · 自救行为)
心神丧失 ·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为 · 责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期待可能性)
假想防卫
法律认识错误(德语:Verbotsirrtum) · 许可认识错误(德语:Erlaubnisirrtum)
吸收原则(德语:Absorptionsprinzip)
数罪并罚 · 连续犯
加重原则(德语:Asperationsprinzip) · 累加原则(德语:Kumulationsprinzip)
特别规定(德语:Lex specialis) · 辅助规定 · 吸收犯
牵连犯
死刑
无期徒刑 · 死刑缓期执行
有期徒刑 · 拘役
没收
罚金 · 科料(小额刑罚)
褫夺公权 · 剥夺政治权利
自首 · 累犯
自由裁量权
数罪并罚
易科罚金 · 缓刑
假释 · 减刑
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 精神障碍
法益
阻却违法事由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难
故意 · 过失
目的
危害行为(作为 · 不作为)
危害结果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犯罪中止,是一个犯罪学和刑法学定义,是指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律状态。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状态中,是犯罪过程中发生的中止、且是自动放弃,而非行为人意志以外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这一中止行为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而不是因条件、时机、或环境不利而暂时中断犯罪。犯罪一旦既遂,即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状态。
对于犯罪中止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