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泽·迈特纳

✍ dations ◷ 2025-10-29 22:13:01 #莉泽·迈特纳
莉泽·迈特纳(英语:Lise Meitner,1878年11月7日-1968年10月27日),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莉泽·迈特纳本名爱丽斯·迈特纳(Elise Meitner),1878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第二区的利奥波德城。她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律师,她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三。如同当时许多高阶层的犹太人,她受到的教育不是犹太传统教育而是基督教新教的教育。由于当时的高等中学不接受女生,迈特纳在一个市民学校(相当于中专)毕业。她毕业后获得法语教师的许可证。此外她通过自学准备高中毕业考试,1901年她在维也纳科学院高中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同年莉泽·迈特纳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哲学。她的导师中最重要的有路德维希·玻尔兹曼。从她学业的开始她就开始研究放射性。1906年她成为维也纳的第二位女博士。她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不均匀物质中的热导》。此后她试图在巴黎玛丽亚·居里的实验室获得一个位置但没有成功。此后一年中她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07年迈特纳赴柏林深造,她的导师中包括马克斯·普朗克。在那里她也第一次遇到了后来与她一起工作了30年的年轻的化学家奥托·哈恩。她以“无薪客席”的身份在哈恩在柏林大学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工作。这个实验室本来是一个木匠工场。当时在普鲁士妇女还不准接受高等教育,而且不准进入教堂和学生实验室,因此迈特纳只能从后门进入研究所。至到1909年普鲁士才正式允许妇女进入大学。1908年她加入新教教会。1909年她与哈恩一起发现了放射性衰变时原子核受到的反弹,此后几年里他们还一起发现了一系列放射性同位素,这使她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她结识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玛丽亚·居里。从1912年到1915年她作为普朗克的非正式助手工作。1912年她与哈恩的工作条件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善。在新成立的皇帝威廉研究所的化学研究所中哈恩得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放射性研究组,迈特纳继续在那里工作,不过依然无偿。直到1913年她才正式成为化学研究所的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加入奥地利东方战场的战地医院做了一名X射线护士。与此同时哈恩则参加了研究毒气的项目。1917年迈特纳重新与哈恩合作,他们一起发现了镤的同位素镤231。镤是1913年被卡西米·法扬斯和O.H.格林发现的,镤231是它最长寿的同位素。1918年迈特纳终于获得了她自己的研究组和相应的薪水。1922年她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26年她成为柏林大学实验核物理学特别教授。1933年迈特纳由于她的犹太出身丧失了她的教学许可,但她被允许在皇帝威廉研究所与奥托·哈恩继续他们关于中子的实验。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迈特纳成为德国公民,因此不能再以研究组长的身份工作。她的生命受到威胁。她经荷兰、丹麦逃往瑞典。在瑞典她到1946年在诺贝尔研究所继续她的研究工作,与哈恩她继续有书信往来。1938年哈恩写信给迈特纳说他发现了一个“破裂”的现象。他写道:1939年迈特纳和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一起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哈恩的“破裂”的理论解释,第一次为核裂变提出了理论基础。迈特纳和弗里施是在他们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想到裂变的主意的。裂变后的原子核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铀核的质量小,这个小小的质量差转换成了能量。迈特纳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E=mc2的方程计算出每个裂变原子核释放2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由此迈特纳奠定了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基础。据说迈特纳将他们的结果告诉尼尔斯·玻尔后,玻尔说:“啊,我们真蠢啊。”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迈特纳拒绝了美国向她发出的参加曼哈顿计划的多次邀请,战时她一直留在瑞典。1944年奥托·哈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莉泽·迈特纳落空。她总共48次获诺奖提名(1937年至1965年29次提名诺贝尔物理奖,1924年至1948年19次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但都没有获奖。1946年迈特纳赴美国客席讲课时被誉为“原子弹之母”和“1946年妇女”。从1947年开始迈特纳瑞典皇家工学院领导核物理学组,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她持客席教授。1960年她移居到英国剑桥与她的外甥住在一起。至死她争取和平利用核裂变。1968年逝世于英国剑桥,与奥托·哈恩同年逝世。莉泽·迈特纳的成就往往被缩减到发现了核裂变的理论基础。这个发现为数年后发明的原子弹和今天的和平的核能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同其他许多核物理学的先驱如奥托·哈恩和爱因斯坦,她对核武器的观点是非常批评性的。此外莉泽·迈特纳扩展了对放射性的本质的认识,大多数她的研究是关于α射线和β射线的。她的工作集中在射线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她与奥托·哈恩还发现了许多同位素。迈特纳对原子核的组成的认识和放射性的能量释放也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她与哈恩一起发表了一系列解释核物理的基础的书。1945年后她越来越开始对原子物理的社会性问题感兴趣,她对核武器和核能的利用提出疑问。迈特纳的私人生活只是她的工作的一个侧面。她既未结婚也没有儿女,关于情人或爱人也没有任何流传。据哈恩和普朗克报道她工作时非常专心,非常刻苦。她热爱自然,常常在树林里考虑理论问题。除了物理研究外她致力于和平、理智的核能使用和在学术界妇女的平等。她自己说:到她逝世迈特纳为其工作和生平一共获得了21项学术和公共奖励。1947年她获得维也纳科学荣誉奖,她是奥地利科学院的第一位科学女院士,获得多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49年她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55年获得奥托·哈恩化学和物理学奖,1966年恩里科·费米奖。第109号元素鿏以她命名。在德国和奥地利有多所研究所和中学以她命名。迈特纳共48次得到诺贝尔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奖。

相关

  • J01G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J01(抗菌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
  • 扫墓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闽南人称扫墓(sàu-bōng)、挂纸(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携带三牲等供品,才称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则呼为挂纸(koa-chṳ́)、福
  • 晚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英语:Metamyelocyte)是正在进行粒细胞生成(英语:granulopoiesis)的细胞,由中幼粒细胞(英语:myelocyte)发育而来,并将发育成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嗜酸性
  • 肋骨肋骨(拉丁语Costa,复数Costae,形容词costalis)是胸腔中枝状的骨,背起于脊柱胸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每条肋由肋骨(Os costale)和肋软
  • 米兰-利纳特机场米兰-利纳特机场(意大利语:Aeroporto di Milano-Linate,IATA代码:LIN;ICAO代码:LIML)是意大利米兰三大机场之一。主要用于国内和短途国际航班(所有国际航班的目的地仅限于欧洲境内),至
  • 查格斯氏病恰加斯病(英语:Chagas disease),又称为南美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是一种热带疾病(英语:Tropical disease)寄生虫病;致病原是克氏锥虫(英语:Trypanosoma cruzi),通常借由俗称为
  • 植物角质层植物角质层(Plant cuticle)是覆盖树叶,嫩枝和其他植物地上​​器官表皮的保护膜。植物角质层也存在于金鱼藻孢子体,苔藓的两个孢子体和配子体。它由浸渍有蜡的脂质和烃类聚合物
  • 印何阗印何阗(英语:Imhotep,Immutef;Im-hotep或Ii-em-Hotep,/ɪmˈhoʊtɛp/; 埃及语拉丁转写:ỉỉ-m-ḥtp *jā-im-ḥātap,埃及圣书字记法:
  • 支架支架(Stent)是一种应用于植入型外科手术的管状器具,以治疗体内病变的管道例如血管、食道或输尿管等,恢复管道的正常运输功能。支架一般是永久或半永久植入于患者体内,但亦可以意
  • 互换染色体互换(英语:Chromosomal crossover)也称互换,又译染色体交换。是指两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一前期进行配对时,部分的DNA发生交换。互换通常是某一染色体的一部分断裂,并接到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