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冻层

✍ dations ◷ 2025-04-04 11:27:17 #永冻层
永冻土(英语:Permafrost,又译永冻层、永冻土层或多年冻土)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指当冻土层(frost soil)处于水的结冰点以下超过两年的状况。永冻层一般分布在地下30~40公分处,通常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夏季融化,下层仍处于冰冻状态。永久冻土地带的泥土不一定有水分,例如在无孔基岩(不透水的岩石)里就不可能有水;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水不单存在,而且更超过地表物料的潜在水饱和量。一般的冻土层在气候回暖或受到强压时,冻土内的冰会溶解成为水;但永久冻土的所在之处,即使在天气回暖之时,气温仍然在结冰点以下,使冻土内的冰不能再次溶化成为水分,因而使冻土的组成不变。其持续冰冻时间可长达1000年以上。永久冻土地带的水分长期结冻,一般植物难以生长。大多数永久冻土都位于高纬度的地区,例如: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陆土,唯一的例外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冻土带,是因为高度而使土地变成永久冻土。由于气候的转变,永久冻土的范围亦会随气候而有所增减。现时地球上有20%的土地被冻土覆盖。这些冻土,有连绵不断的永久冻土地带,亦有孤立的不连续永久冻土,以及被冰河所覆盖的地方。冻土层上复是所谓活动层季节性融化,在夏季,唯一可以在活动层内支持植物生命,可以完全融化了一部分的一年。活动层厚度不一,但一般年份和地点0.6-4米(212英尺)厚。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和多年冻土深度严酷的冬天厚达440米(1330英尺)。阿拉斯加最厚达726米(2382英尺)。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和高达1493米(4510英尺)在北部莱娜和雅娜在西伯利亚流域。永冻层对环境可产生有益的影响,如分解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相关

  • 反复性风湿症反复性风湿症(英语:Palindromic Rheumatism;PR)是一种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反复发生”且会“自己消退”的“关节”和“关节周边”的发炎反应,即关节炎或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发炎(风湿
  • 拉萨热拉萨热(Lassa fever)或拉萨出血热(Lassa hemorrhagic fever,LHF)是一种由拉萨病毒(英语:Lassa virus)所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热。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大部分被此病毒感染的人不会出现
  • 缺血性缺血(Ischemia)是描述组织供血量不足,进而导致缺氧及养分的情形。缺血一般由血管问题所导致,也可能因血管收缩、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局部贫血所导致。缺血除了导致缺氧以外及缺乏
  • 生物群系生物群系(英语:Biome)又称生物区系。由诸如植物集群、动物集群和土壤生物(英语:Soil biology)集群的各种生物群落组成,是生态学上气候条件相似并按照气候和地理划分的区域。因常以
  • 李卓皓李卓皓(英语:Choh Hao Li,1913年4月21日-1987年11月28日),广东广州人,原籍广东番禺,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生物系。1935年移居美国,在柏克莱加州大学获
  • Smsub2/subOsub3/sub三氧化二钐(化学式:Sm2O3 ),又称氧化钐(Ⅲ),是钐的氧化物。三氧化二钐可借由直接加热钐至150℃时制得:4 Sm + 3 O2 → 2 Sm2O3三氧化二钐也可借由加热碳酸钐、硝酸钐、草酸钐后制得
  • 圣子圣子(希腊语:Θεός ὁ υἱός,God the Son),在基督教神学中,为三位一体教义中的第二个位格,即“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教神学传统中,定位圣父、圣子、圣灵同“是”三位一体
  • 旧石器时代中期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欧洲、非洲和亚洲人类历史中旧石器时代的第二个阶段,时间跨度大约是从30万年前起至3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尼安德特人在欧洲蓬勃发展,而现代人在大约1
  • 海因里希·伯尔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1967海因里希·特奥多尔·伯尔(德语:Heinrich Theodor Böll,1917年12月21日-1985年7月16日),生于德国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与翻译家之一,197
  • 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出版社,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是故宫博物院直属独立企业法人单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故宫博物院主办。故宫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当时名为“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