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

✍ dations ◷ 2024-07-01 05:25:53 #南欧
南欧是欧洲南部的简称,范围包括伊比利半岛、意大利半岛及巴尔干半岛的南部,由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希腊等国组成,有时也称为地中海欧洲,因为大多南欧国家靠近地中海。南欧隔着地中海与亚、非洲相望,自古以来与西亚及北非往来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对西方世界而言,南欧更孕育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确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会,为西方的思想及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由于板块剧烈的挤压,南欧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褶曲山脉,如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及第拿里阿尔卑斯山等,平均高度可达二、三千米以上,阿尔卑斯山脉甚至有许多高于四千米的山峰。虽然地势高峻,但部分地区因早期冰河作用而形成隘口及狭长深谷,在交通上并未构成绝对的阻碍。剧烈的挤压,使地中海地区的半岛与岛屿上,遍布高原、山脉或丘陵。如以麦西达高原为地形主体的伊比利半岛,即是一古老且多山的隆起陆块;意大利半岛及希腊半岛,则分别以亚平宁与班都斯山脉为其骨干,因山脉多逼近海岸,故南欧的岩岸地形极为发达,有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式海岸,如意大利半岛的亚得里亚海海岸;也有多岬角、湾澳、岛屿的谷湾式海岸,如希腊半岛的爱琴海海岸。地形的崎岖与破碎,使南欧的河川普遍短小流急,缺乏广大的平原;除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及西班牙的巴伦西亚平原等面积较大之外,其余多是狭小的河口平原或沿海平原。南欧地形上的特征,在古代即已决定了地中海地区居民向海洋发展的优势。地中海在拉丁文中是“陆地中央”之意,因半岛或岛屿的分隔,拥有许多附属海,如爱琴及亚得里亚海。平稳的海域及曲折多湾的海岸,为南欧提供了发展海运的绝佳条件;陆运的不便与河运缺乏,更使古代沿海城市之间,透过便利的海运,远比邻近的内陆更为容易。传统上被视为欧、亚、非洲界线的地中海,无疑更像一条通衢大道;海洋文化对于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发展,可谓影响深远。南欧的气候除了伊比利半岛西北岸较具海洋性,意大利北部及希腊半岛北部稍具大陆性外,大多呈现冬季温湿、夏季干热的地中海型气候特征。横亘于南欧北部的山脉,阻挡了冬季南下的冷气团,故本区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多可在5°~10 °C以上,除了高山以外,冰雪并不多见。冬季为地中海地区的主要雨季,但雨日常少于一百天,年雨量约六、七百毫米,少者甚至只有三、四百毫米,已具半干燥气候的特征。由于地形多山,山地西侧迎风坡的雨量,均明显多于东侧的背风坡。地中海地区夏季的降雨可能性极低,气温常达30 °C以上。漫长的干季,使南欧除了部分山区外,天然植被多是由灌木、耐旱乔木及草地所构成的稀疏树林。晴朗无云的天空与强烈的日照已使南欧夏季普遍炎热,植被稀疏及石灰岩遍布更增强了酷暑之感,只有在海风吹拂的沿岸地区,才能稍减暑意。希腊、罗马文化是古代欧洲发展最高的文化,这种文化优势在地中海地区持续了两千年以上,十六世纪以后才逐渐转移至大西洋欧洲,除了希腊、罗马文化外,历史上南欧所属的伊比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也曾先后被来自北非和亚洲的伊斯兰势力所统治。希腊由于地形崎岖,土壤贫瘠,且气候干燥,对小麦和大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力不足,但橄榄和葡萄等作物,却特别适合种植于此地。古希腊人利用他们优越的海洋条件,将葡萄酒、橄榄油及陶器运到许多远离城镇的乡村,换来谷物、林产及金属等物资。古希腊人航海经商,不仅累积了众多的财富、粮食及物资,文明发展也进入繁荣的城市阶段,人民有余力从事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如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城邦,不仅是西民主思潮的诞生地,更产生了大量文学、戏剧、哲学、艺术及建筑的傲人创作,为西方文化奠定了不朽的根基。随着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其他地区的殖民,希腊文化也广为传播,他们逐渐发展出共同的字母和语言,并且一起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文明的巅峰时期,版图一度扩及波斯、印度与埃及等地,希腊风格或仿希腊风格的文化要素,乃随之扩散至北非、南亚一带。紧接于希腊文明之后,罗马人崛起于意大利半岛西部的拉丁姆平原,开创了“拉丁文化”。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雄跨欧、亚、非三洲,把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意大利半岛以西的区域,包括高卢、西班牙及不列颠等地,在被罗马帝国统治前从未发展出高度的文明,因此拉丁化甚深。罗马统治者在这些地区建立了都市文明,都市内有雄伟的神殿与剧场,坚固的道路与输水系统,热闹的广场、市集与浴池。而拉丁文在行政、法律及教育上的使用,更使罗马语在西方各省广为流传,对于后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及英语的形成,均有极大的影响。位于帝国东部的希腊、埃及与西亚等地区,早在被罗马征服前便拥有极高的文明,并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语仍是上层社会的共同语言。罗马从希腊的哲学、艺术和文学中得到了完美范例,从起源于地中海东岸的宗教中得到了精神信仰,因此罗马传播至帝国西部的文化,事实上是汲取东方古老文化,并融合拉丁传统后的新文化。罗马人虽在文学、美学与哲学的成就上不及希腊,但在制度、法律、建筑及工程等实务上,对后世却产生重大的影响。而透过罗马,希腊文化才得以延续,即使在经历北方蛮族入侵与文化发展缓慢的中世纪后,依然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典范与动力。地中海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出其特有的景观与生活方式。在南欧的所有区域特性中,农业方式最能反应其自然环境的作用。温暖的气候是地中海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有特殊的限制与问题,一是灌溉水源的不足,再者是山坡地土壤的流失。雨量偏少是灌溉水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地形多山与河短流急,更使水源不易储存,此问题在降雨量少却蒸发旺盛的夏季最为严重,故除了水利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可进行灌溉农作之外,大多数的农地均需休耕。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虽可栽培于冬、春的雨季时节,但雨水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地区仍须实施隔年休耕,以蓄积足够的水分,形成两年轮种的制度。耐旱果树的栽培在地中海地区也极为重要。这些果树的根可深入地下吸收水分,如遍布于贫瘠多石坡地的橄榄树,是地中海地区最易辨识的农田景观。橄榄树悠久的栽培历史,使其功用被高度开发,果实除了可腌渍食用外,亦可榨油作为食用油,或在皂化处理后成为清洁用品。同样极具栽培历史的葡萄,由于品种、土壤、地形及酿酒技术的差异,可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酒,美酒佳酿因而成为许多乡镇的标志,品酒也成为一种生活的文化与艺术。近代欧洲社会及世界各地的都市化与富裕化,使得酒的需求量大增,给地中海地区带来了制酒工业的荣景。地中海地区的传统畜牧业,充分显示出农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他们利用干旱夏季的休耕期驱赶牲口上山,到雪融的草坡上放牧;因地形崎岖且水草不丰,牲畜以山羊或绵羊居多。牧人们直到天寒雪降之前,才驱羊下山,准备冬耕。在气候愈干燥或地势愈崎岖的地方,如西班牙的内陆高原与意大利北部的山区,畜牧业也愈重要。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畜牧业已渐趋没落。南欧因雨量集中、地形多山且缺乏浓密植被的保护,坡地土壤面临严重流失的威胁;而羊群在山坡上的放牧,常使情况更为恶化。其影响不仅是土壤更贫瘠,下游河道也因淤积而排水不顺,形成极易引发疟疾的沼泽。为了防止这些后果,自古以来农民便在坡地上修筑梯田。地中海地区的传统农村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作用下,形成丰富多样的土地利用型态。以波河流域为例,由平原、丘陵、台地以至山地,在不同季节均有特定的利用方式。虽然农业的发展日趋商业与专业化,地中海地区的农民在现代化的耕作技术下,仍依循着自古以来建立的法则。近年来西北欧迅速增加的都市人口,及本身也在逐步工业化的南欧,对于蔬、果、花卉及葡萄酒等产品的需求均日益增加;再加上运输、灌溉及土壤改良技术的进步,共同促使了南欧农业的趋向商业化。在追求最高利润的原则下,南欧的农地已极少休耕,耕作愈趋集约;因无法与新大陆的廉价谷物竞争,小麦和大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已相对而言不再重要,蔬果、花卉等时鲜作物的栽培面积则日益增加。意大利是欧洲共同体的创始国之一,希腊、西班牙与葡萄牙则于1980年代陆续加入该组织,南欧农产品的输出市场因而更趋扩大。西班牙与意大利几乎成为西北欧的“大菜园”;灌溉便利的波河平原、厄波罗河三角洲及巴伦西亚平原等地,到处都是稻米、花卉及蔬果作物的专业区。葡萄、橄榄、柑橘及无花果等作物的栽培也愈趋专业化。商业化的农业虽然改善了南欧农民的生活,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交通便利的沿海农村与较为隔绝的内陆山村之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南欧各国的农场规模普遍不大,不易推行机械化耕作;大规模栽培同一种作物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耕作不仅有生产过剩的危机,更易因气候灾害或病虫而全部损失。中世纪以后,大西洋欧洲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均逐渐取代地中海而成为欧洲文明的重心。南欧各国虽因无数的文物古迹与艺术宝藏而在近代成为观光胜地,但除了意大利与西班牙以外,各国的经济生产及国民所得,都远逊于其他地区以外的欧洲。能源缺乏给南欧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代专制政权更不利于南欧的经济发与对外关系,如专制政权时期的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欧洲几乎处于孤立的状态。这些情况直到1970年代北非发现石油,及西、葡等国政治民主化以后,才渐有转机。南欧各国除了利用油轮自北非输入石油外,重要的海港更铺设通往西欧与中欧的油管,成为石油的转运站;西北欧高涨的工资,也使企业家逐渐将投资转向劳力充裕且工资较低的南欧各国。由于加入欧洲共同体,经济相对处于弱势的南欧,已逐渐被纳为欧洲的一部分,与欧洲各国共求发展与繁荣。虽然南欧各国普遍存在政府效能不彰、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贫富差距过大及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但努力保存悠久傲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急起直追西、北欧的生活水准,仍是不变的发展方向。南欧这个词象征很多不同的概念:亚洲东亚 · 东南亚 · 南亚 · 中亚 · 西亚/西南亚 · 北亚/西伯利亚  · 东北亚 其他:近东 · 中东 · 远东 · 东亚岛弧 · 东印度 · 印度次大陆非洲文化地理:阿拉伯非洲 · 黑非洲(拉丁非洲) 自然地理: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北非洲 · 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部非洲 · 中部非洲 · 西部非洲 · 南部非洲) 其他:东北非洲、西北非洲、大中东地区欧洲自然地理:东欧 · 西欧 · 南欧 · 北欧 · 中欧其他:东南欧/巴尔干地区 · 欧俄美洲自然地理:北美洲 · 南美洲政治地理:北美 · 拉丁美洲(中美(中美洲 · 加勒比地区) · 南美)文化地理:盎格鲁美洲/英语美洲 · 拉丁美洲(伊比利亚美洲 · 西班牙语美洲) · 中部美洲大洋洲澳洲:澳大利亚澳大拉西亚 · 美拉尼西亚 · 密克罗尼西亚 · 波利尼西亚极地北极地方 · 南极洲/南极地方其他环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 · 独立国家联合体地区 · 阿拉伯地区 · 环地中海地区 · 高加索地区大洋世界大洋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 南冰洋气候区热带:热带雨林 · 热带莽原 · 热带草原 · 热带沙漠 · 热带季风 亚热带:副热带湿润/夏雨型暖湿 · 副热带季风 温带:温带海洋性 · 温带大陆性 · 温带地中海型 · 温带草原 · 温带沙漠 · 温带季风 副温带: 寒带: 极地气候 · 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 · 冰原气候) 副寒带: 其他: 高地气候 · 丘陵气候 · 平原气候 · 盆地气候 · 台地气候生物分布区新北界  · 古北界 · 埃塞俄比亚界 · 东洋界 · 澳新界 · 新热带界 · 南极界

相关

  • 石棉肺石绵沉滞症也称为石绵肺,是一种石绵纤维造成肺长期发炎及纤维化留疤(英语:Pulmonary fibrosis)的病症,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喘鸣和胸痛,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有肺癌、间皮瘤和肺性心
  • 纵隔纵膈(mediastinum)是描述胸腔中心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包围的构造,并无一个明显的界限。本区域包含许多解剖构造,包含心脏及其周围血管系统、食道、气管、膈神经(英语:phrenic nerve)、
  • 美罗培南美罗培南(英语:Meropenem),或译美洛培南,是一种有非常广泛抗菌性及可供注射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感染,包括脑膜炎及肺炎。它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碳青霉烯的分类下。
  • 头孢比普头孢比普(Ceftobiprole)是用于社区型获得肺炎(英语: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的第五代头孢菌素,于2002年由洛桑大学医学院和巴塞利亚药业(英语:Basilea Pharmaceutica)研发,其初
  • 外阴炎外阴炎是指外阴皮肤、黏膜炎症性病变,由病原体或刺激性物质刺激引起。表现为瘙痒、疼痛、烧灼感,活动、性交、大小便时感觉不适。外阴炎包括有非特异行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
  • 氯化汞氯化汞(化学式:HgCl2)俗称升汞,室温下为白色晶体,是实验室常用试剂。可溶于水,加热易升华,可引起汞中毒,因为毒性极大,使用时必须小心。氯化汞为正交晶系,容易升华,具有明显的共价特性
  •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其辞源为意大利语“Rinascimento”,由ri
  • AAAD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英语: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EC 4.1.1.28;同义词:多巴脱羧酶、色氨酸脱羧酶、5-羟色氨酸脱羧酶、AAAD)是一个裂合酶。EC 1.1/2/3/4/5/6/7/8/9
  • 六方密堆积六方晶系(英语:hexagonal crystal system),有一个6次对称轴或者6次倒转轴,该轴是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轴。另外三个水平结晶轴正端互成120°夹角。轴角α=β=90°,γ=120°,轴单位a=b
  • VIIIBbr /10固体、 液体、 气体10族元素(又称镍族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第10族的元素,位于9族元素和11族元素之间,在过去和8族元素及9族元素合称为ⅧB族元素。9族元素包含镍(Ni)、钯(Pd)、铂(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