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伕,又称抓伕(夫)、拉伕(夫),指军队不依照法令之规定,随意强捉民众从军,或者担任军中的军伕,国共战争时,统称为抓壮丁、捉壮丁。
中国史上曾发生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强捉壮丁入伍的现象,称为“抓壮丁”、“捉壮丁”,即捉伕。曾任国民政府川西师管区司令的黄占春说,各地区与军队几乎胡乱征兵,有些地方所谓“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役、老人亦免”的规定,最后却有许多祖父、父、独子“三代单传,一夜被征”的情况,老人、儿童都不能幸免,都叫做壮丁,安家费还被保甲侵吞。有钱人则有付钱找替身代替的,最后缺兵,则绑架路人,号称捉伕,为人诟病,民谣曾说,“生了孩子归老蒋,拿了银子归保长。”乃至失去民心。淞沪战役后,国军精锐力量大量减员,基本上消失殆尽,急需补充兵员。所征来的新兵,根本没有被当作人看待,受到虐待,导致壮丁大量逃脱兵役或死亡,即使下了部队,“粮饷待遇既微,致士兵恒苦营养不良,骨瘦如柴。医生、药品均极缺乏”。冯玉祥曾抱怨:“壮丁之征调,没一点准则……乱拉、乱抓、乱卖。”对此蒋介石特电各战区总司令,要求:“严禁所部在战区内招兵拉夫,一经查明,必以其直接上官违令是问。”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兵员补充困难,军队强拉壮丁仍无法杜绝。逃跑更是民众对抓壮丁的抵抗,壮丁逃跑是抗战时期征兵的一大难题。还有地方乡、保长将士兵的安家费、壮丁费的方式中饱私囊。难怪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濬说,“抗战以来,成绩最不良者为役政。”面对困境,蒋介石曾经下令枪决当时主管征兵的兵役署长程泽润,但仍未能改变当时的征兵乱象。自1939年实行新兵役法起,到1943年5月止,全国所征壮丁将近1200万人。据1945年1月统计,全国兵员编制为324万人,但缺额为69万人。这还不包括虚报偷吃空额的成分。可见,抗战后期国民政府部队腐化程度已无可复加。四川方言话剧《抓壮丁》就是以讽刺的角度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四川农村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