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

✍ dations ◷ 2025-02-23 03:04:49 #瑜伽
瑜伽(印地语:योग,英语:yoga),源于古印度文化,义为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有瑜伽派(英语:Yoga (philosophy))。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参考瑜伽体位集)、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2016年12月1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印度瑜伽列入该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瑜伽(Yoga)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瑜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圣哲波颠阇利(Patañjali)将所有口耳相传的经典,集结而成了《瑜伽经》(瑜伽的重要理论经典著作),印度瑜伽因此而有所依据。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波颠阇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贡献的圣人。《瑜伽经》,汇整了瑜伽所有的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波颠阇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波颠阇利开创了一个完整的瑜伽体系。所以波颠阇利被尊为瑜伽之祖。严格来说,瑜伽是一种身心锻炼的统称,好比中国讲返本归源、导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个身心修练的通泛名词。有一段时期进行各种身心修练的人不管任何派别,都被尊称为瑜伽士(Yogi,女性为Yoginī)。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派别林立,不过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数印度人尊为经典,一是“奥义书”,二为“薄伽梵歌”,三“阿育吠陀”,而《瑜伽经》集结各经典统合瑜伽八支。古印度婆罗门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论,由于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师同时也是印度教祖师商羯罗的影响,这三本书也被后来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瑜伽术本是一种身心修持术,表面上看似与宗教无关,也可以说古印度任何宗教都采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一切可能,从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说的最高目的,瑜伽术都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印度古语有云:世上有两种超越太阳轨道(获得永恒)的方式,一是在瑜伽中离弃世间;二是在战场上委弃身体。这其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说,与儒家的“忠烈祠”信仰。(梵语:हठयोग Hathayoga)。“ 哈(梵语:ह)”的字意为太阳,“达(梵语:ठ”为月亮。以学习呼吸与身体锻炼为主。现代的哈达瑜伽被统括为体位法的练习,所以所有强调体位法身体锻炼的派别都可以归纳到哈达瑜伽里。王瑜伽(英语:Rāja Yoga),又称“罗阇瑜伽”、“胜王瑜伽”。胜王瑜伽以波颠阇利的《瑜伽经》为主要经典,强调八步功法身心并行的锻炼,尤其着重于静坐与冥想的锻炼,以达到天人合一的三摩地为目标。目前印度有些寺院团体仍以胜王瑜伽作为标榜。智瑜伽(英语:Jñāna Yoga),又称“知识瑜伽”。以理性的思维、逻辑思辩以探求真理的瑜伽。用印度人的观点来看,中国的老子、庄子等可以视为智慧瑜伽修行者。信瑜伽(英语:Bhakti Yoga),又称“虔信瑜伽”、“信爱瑜伽”、“奉爱瑜伽”、“至善瑜伽”。追求超越情绪、理性纯善的道之爱,以冥想、唱诵、礼拜等严谨的宗教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行善来达成。为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巴克提运动(英语:Bhakti Movement)的中心内容。行瑜伽(英语:Karma Yoga),又称“业瑜伽”、“羯磨瑜伽”、“行动瑜伽”,通过积极入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来达致功德圆满。圣雄甘地即行动瑜伽奉行者。咒语瑜伽(英语:Mantra Yoga),“曼怛罗”(mantra)义为咒语、梵颂、真言、神咒、秘密语,“曼怛罗瑜伽”也可译作“梵颂瑜伽”、“咒语瑜伽”。瑜伽的众多修练方法之一,许多瑜伽派别都采用,各自的差别为宗教歌唱、咒语念诵、秘密咒语念诵等等。唱诵时讲求心气合一、专注、信心,长时间的唱诵时常容易引发念者的宗教经验,效果强烈又简单,所以各大派别都很重视此练法。念诵一般采用7个“种子字”,各自代表人的七轮。密瑜伽(英语:Tantra Yoga),“怛特罗”义为密传、密教,“怛特罗瑜伽”也可译作“密瑜伽”、“密传瑜伽”。俗称“双修”。千年师徒的秘密传承,着重于开发生命能量,超越凡人境界的修练。密宗瑜伽的特色为复杂曼陀罗图案(Yantra)、详密的宗教仪轨、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利用男女性能量引出生命能量的修练法、变换物质的练法、利用尸体的修练法、太阳能修练法等等。瑜伽之祖波颠阇利撰写的古典经典文献《瑜伽经》,详细说明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种方法:在印度哲学和印度教中,有一派以研究瑜伽为重点的瑜伽派,为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之一。约在公元2-4世纪,印度哲人波颠阇利编纂瑜伽经(Yoga sutra),将古老的印度瑜伽传统加以整理,形成四品195颂的著作。其思想涉及了佛教、耆那教、数论派和《奥义书》。作为印度宗教之一的佛教,相当重视瑜伽的修行。所谓“瑜伽(yoga)”在梵语中是相应──契合的意思。就佛教而言,凡属止观,与身心、心境或理智相应,都可说是瑜伽。瑜伽行,即身心相应的修持法。瑜伽师、瑜伽士(yogi),为定慧修持者的通称。不过,佛教是以共世间的禅定为定学,把不共世间的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作慧学,深观一切法空无自性,由无我无我所而达解脱。这和印度教修习神我,由梵我合一达致独存(英语:Kaivalya)的解脱,在修行所依的义理上有所不同。《修行道地经》(榆迦-遮-复弥)、《修行方便禅经》(庾伽-遮罗-浮迷)及《瑜伽师地论》(Yogā-cāra-bhūmi)都是以“瑜伽”来命名的佛教禅修论著。由于根植于印度宗教文化的瑜伽,逐渐成为普及大众的冥想和体操活动,引发部分基督教牧师在布道中对信众表示不可参与瑜伽活动。其理由是认为瑜伽和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诫“不可拜耶和华以外的神”抵触。不过,即便如此,在以基督教为主流信仰的美国,瑜伽仍十分风行。有些练习瑜伽的基督徒,会将瑜伽中的异教元素抽换为基督教的经文和仪式,调和当中的冲突。也有基督徒认为不可能消解瑜伽练习与基督信仰的不协调,视“基督教版瑜伽”为一种矛盾。

相关

  • 柠檬酸柠檬酸,化学式为 C6H8O7,(英语:Citric Acid,亦称为枸橼酸)它包括3个羧基(R-COOH)基团。是一种中强度有机酸,这是自然在柑橘类水果中产生的一种天然防腐剂,也是食物和饮料中的酸味添加
  •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是测量定量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它是血常规检测中的一项。 该指标的成年人正常范围大约在320-
  • 聚碳酸酯聚碳酸酯(英语:Polycarbonate, PC)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无定性热塑性材料。其名称来源于其内部的CO3基团。聚碳酸酯,耐酸、不耐油,不耐紫外线,不耐强碱。聚碳酸酯无色透明,耐热,抗冲击,阻
  • 小檗碱小檗碱,又称为黄连素,是一种生物碱,主要存在于小檗属与黄连属植物中。在应用上,有抗菌、止泻、消炎等效果。小檗碱的分子式为C20H18NO4。小檗碱为一种季铵生物碱。从乙醚中可析
  • 塔梅县塔梅县(越南语:Huyện Tháp Mười)是越南同塔省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同塔梅平原,此地多芦苇。1976年,美安县并入高岭县,隶属同塔省。1981年1月5日,高岭县以兴盛社、美安社、美和社、
  • 放射性元素放射性或辐射性是指某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另一种同位素(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
  • 对立违抗性障碍对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简称ODD,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英语:DSM-5))中列在“破坏性,冲动控制和行为障碍”(Disruptive, impulse-control, and con
  • 毛细血管微血管(capillary)又称为毛细血管或微丝血管,连接动脉与静脉,是由动脉分支为较小的动脉,再分支多次的血管。微血管是管壁最薄的血管,只有一层细胞的厚度,利于细胞之间物质的交换。
  • 伪麻黄碱伪麻黄碱(伪麻黄素,Pseudo-ephedrine,PSE)是一种苯乙胺、苯丙胺类拟交感神经药,可作为鼻腔或鼻窦的减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 hydrochloride)与硫酸伪麻黄碱(pseudoep
  • 爱尔里希保罗·埃尔利希(旧译欧立希,德语: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较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学、免疫学与化学治疗。埃利赫预测了自体免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