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蛋白

✍ dations ◷ 2025-04-04 06:30:40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英语:Tubulin)是一类含有多个成员的蛋白质家族。其最常见的成员是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它们是组成微管的主要成分。微管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所形成的二聚体为单位聚集而成。细胞内微管蛋白的聚集程度会影响微管的长度,并进一步影响细胞形态。微管蛋白的分子量约为55kDa,为弱酸性蛋白质,等电点在5.2至5.8之间。微管蛋白和同属于运动性蛋白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一级结构上有许多相似性。很长一段时间,微管蛋白被认为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但近来,一种原核细胞分裂蛋白FtsZ被发现在进化上与微管蛋白有联系。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是构成微管的主要成分。要形成微管,这两类蛋白质需要首先结合GTP,然后结合到微管的(+)端(延伸端);在成为微管的一部分后,结合在微管蛋白上的GTP被水解成GDP。虽然这两类蛋白质都可以结合GTP,但只有β-微管蛋白具有GTP酶活性;这就意味着只有β-微管蛋白可以将所结合的GTP水解为GDP,而α-微管蛋白则不行。微管蛋白二聚体中β-微管蛋白是结合GTP还是GDP会影响二聚体在微管中的稳定性。结合有GTP的二聚体趋向于形成微管,而结合GDP的二聚体则倾向于从微管中解离;因而这样一个GTP和GDP的循环就构成了微管的动态平衡。γ-微管蛋白对于微管的形成十分关键,它主要在微管的成核与方向极性上发挥作用。它被发现主要存在于中心粒和纺锤体上,而这些地方正是细胞中微管成核的主要场所。在这些细胞器中,多个γ-微管蛋白与其他蛋白质分子一道构成复合物,被称为γ-微管蛋白环复合物(γ-TuRC);这一复合物可以模拟微管的(+)端,从而允许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上来。γ-微管蛋白也可以以二体形式被分离出来,而这种二聚体参与形成γ-微管蛋白小复合物(γTuSC)。γ-微管蛋白的成核作用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微管成核机制;但利用突变和RNAi来抑制γ-微管蛋白的功能后发现,一些特定细胞可以适应缺少γ-微管蛋白的情况,提示还有其他微管成核机制存在。与前三种微管蛋白不同的是,δ、ε、ζ和η这四种微管蛋白只存在于部分真核生物中;而且它们与前三种微管蛋白的进化距离较远。其中,δ和ε-微管蛋白定位于细胞的中心粒中。目前对它们功能尚无定论,可能参与了中心粒和基体的组装;δ和ε-微管蛋白还可能参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相关

  • 迈蒙尼德迈蒙尼德为摩西·本·迈蒙(希伯来语:משה בן מימון;阿拉伯语:أبو عمران موسى بن ميمون بن عبد الله القرطبي الإسرائيل
  • 超声超声波(英语:Ultrasound),是指任何声波或振动,其频率超过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最高阈值20kHz(千赫)。超声波由于其高频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情报等众多领域。某些动物,如犬
  •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从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癌症,是皮肤癌中罕见的癌症。好发于皮肤但也可能出现在口腔、肠道或眼睛中。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现在腿,而男性患
  • 创伤弧菌创伤弧菌(学名:Vibrio vulnificus、俗称: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如果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创伤弧菌会在伤口上繁殖,可能引发溃烂,甚至导致组织坏死。若食
  • 常染色体体染色体又称常染色体,是指染色体组中除性染色体之外的染色体。例如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余下的一对是X染色体和/或Y染色体组成的性染色体。
  • 乌头碱乌头碱(Aconitine)是常用中药乌头中所含有的一种化学物质,具强烈毒性,口服0.2mg左右即能使人中毒,3-5mg即可致死。民间常用草乌、川乌等植物来泡制药酒,但这种药酒可能是极端危险
  • 印尼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简称印尼语,即印尼化的马来语廖内方言,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全世界大约有4280万人使用这种语言,还有1.55亿人
  • 约翰·斯诺约翰·斯诺可以指以下几位人物:
  • 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英语:Quantum computer)是一种使用量子逻辑进行通用计算的设备。不同于电子计算机(或称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用来存储数据的对象是量子比特,它使用量子算法来进行数据操
  • 佛罗勒斯人佛罗勒斯人(学名:Homo floresiensi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史前人类,为人属的一种,主要特征是体型小,大脑小,因此也被化名作“霍比特人”。他们居住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直到可能约1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