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苦味
✍ dations ◷ 2025-04-02 17:26:30 #苦味
苦(英语:Bitterness)是味觉的一种,食物中黄连、苦瓜是苦味的。苦是味觉中最敏锐的一种,经常被形容为一种令人无法入口、不舒服的感觉。人类先天抗拒苦味,但可以经由后天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接受某些苦味。苦也被引伸为一种情绪反应,“辛苦”、“苦况”等指难以忍受的景况、纳闷的感觉,即是痛苦。苦是味觉的一种。苦味不是由单纯的某一类化学物质所引起,但会造成苦味的几乎是有机物质,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含氮的长链有机化合物,二是生物碱。其中生物碱常被医学上用作药物,例如奎宁(Quinine)、番木鳖碱(Strychnine)、尼古丁、咖啡因、藜芦素、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古柯碱、吗啡等。有些物质,例如糖精(Saccharin),尝起来先有一点甜味,后来却转变为苦味,因此受到部分人的排斥。当味道太苦时,通常会使人或动物排斥这种食物。许多致命的植物所含的毒素属于生物碱,会引起强烈的苦味。因此,苦味无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保护生命的角色。以奎宁来说,引起苦味的最低浓度是0.000008M,因此人类对苦味味觉特别敏感,苦味的阈值如此低,在保护作用上是很重要。苦是药物的五味之一。苦是药物的六味之一。药物来源于五元,即土、水、火、风、空。土是药物生长的本源,水是药物生长的汁液,火是药物生长的热源,风是药物生长的动力,空是药物生长的空间,五大元素缺其一则药物无法生长。由于五大元素的成分多寡不同,而产生了药物的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其中,水与风偏盛则生出苦味药,例如山豆根、秦艽、唐古特乌头、兔耳草、小檗皮、獐牙菜等。一般而言,具有苦味的药物,其功能有开胃、驱虫、止渴、清热、解毒、开窍、收敛等作用,主要医治食欲不振、虫病、口干烦渴、中毒、痳疯病、晕眩、瘟病、呕吐、赤巴病、乳房炎症、声音嘶哑等。服用过量则会诱发体倦无力、隆病、培根病等。药物服后,与胃火相遇,会被三种胃火依次消化。首先被能碎培根磨碎,其次被能化赤巴消化,最后被伴火隆分离为精华与糟粕。其中,苦味、辛味、涩味的药物在后期消化后,转化为苦味,而能医治培根病与赤巴病。
相关
- 病理学家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病理学(pathology)是医学领域的一门分支
- 哈斯勒·惠特尼哈斯勒·惠特尼(英语:Hassler Whitney,1907年3月23日-1989年3月10日),美国数学家,专长为微分几何,早年研究图论。1982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 培根县培根县(Bacon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东南部的一个县。面积741平方公里。,2000年共有人口10,103人,2005年增至10,379人。县治阿尔马。该县成立于1914年7月27日,县名为纪
- 赫斯瓦尔特·鲁道夫·赫斯(Walter Rudolf Hess,1881年3月17日-1973年4月12日),瑞士医生。由于发现间脑的对内脏的调节功能而获得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1年:贝林 1902年:罗
- 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色素层,或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是一层紧贴于视网膜感觉神经之外的色素细胞,并营响视网膜视觉细胞。它与其下的脉络膜和其上视网膜神经细
- 松鼠松鼠科(学名:Sciuridae),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Sciurinae)和非洲地松鼠亚科(Xerinae),特征是长著毛茸茸的长尾巴。本科和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组成松鼠形亚目(Sciur
-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语: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
- 哺乳期母乳哺育(Breastfeeding),亦称哺乳、授乳或母乳喂养,指的是女性以乳房喂食婴儿母乳的行为。婴儿有吮吸反射,因此可以吮吸乳房并吞咽母乳,专家建议在出生后一小时即可哺喂母乳,之后
- 空燃比空燃比(Air-fuel ratio,简称AFR)是指在内燃机中,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如果它恰好等于能使得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计量比,则称为化学计量空燃比。空燃比是减少排放和提高内燃机性能
- 咖啡经济学咖啡是重要的初级商品。咖啡是全球最普及的饮料之一,每年消费超过五千亿杯咖啡,全世界二千五百万户小型生产者以种植咖啡维生。例如,单就全球第三大咖啡生产国巴西而言,其雇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