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dations ◷ 2025-04-03 11:32:39 #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也称为法奥战争、萨奥战争或是1859年意大利战争(法语:Campagne d'Italie de 1859),交战双方为法国-萨丁尼亚联军和奥地利帝国,这场战争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惨败给奥地利后,皮埃蒙特人了解到需要有盟友来支持他们。皮埃蒙特-萨丁尼亚王国的首相卡米洛·奔索,加富尔伯爵也因此向其他欧洲列强寻求协助,特别是透过参予克里米亚战争的方式。战后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中,加富尔试图让其他列强对他们国家的统一有所关注与支持。他发现英法两国虽然同情萨国的处境,但却不愿意违背奥国的意愿,去帮助萨国夺占伦巴底和威尼西亚两块奥国领土以统一意大利。会后,拿破仑三世和加富尔私下的一些讨论中(尽管那未经正式确认),让加富尔觉得法国是最有可能协助意大利的列强候选。1858年1月14日,意大利烧炭党党员费莱切·欧西尼(英语:Felice Orsini)试图刺杀拿破仑三世,这个企图(英语:Orsini affair)让法国人普遍对意大利统一产生同情,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拿破仑三世本人,让他最后决定帮助皮埃蒙特去对抗奥地利,以平息意大利内部试图发动革命的运动与气氛。拿破仑三世和加富尔在普隆比埃秘密会面(英语:Plombières Agreement)后,签订了共同对奥战争的密盟条约:法国会在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受奥国攻击时予以协助,但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需以尼斯和萨伏依两地做为交换。这项密盟对双方都有其好处:一方面帮助萨国统一意大利半岛的计划(并由萨伏依王朝统治),另一方面也能削弱法国的劲敌奥地利。由于法国只有在奥国先发动攻击的情形下才会给予援助,加富尔只得利用一连串边境的军事调度来挑衅奥国。这让奥国在1859年4月23日下了最后通牒:命令萨国停止一切的军事动员,然而萨国并不予理会,奥地利因此于4月29日向萨国宣战,从而将法国卷入了战争当中。参与意大利战争的法军占了全军的一半,下辖17万名士兵、2千名骑兵以及312门火炮。法军总指挥是拿破仑三世,全军区分为五个军团:第一军团由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指挥,第二军团由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指挥,第三军团由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指挥,第四军团由阿道夫·尼埃尔指挥,第五军团由拿破仑亲王(英语:Prince Napoléon Bonaparte)指挥,而帝国近卫队(英语:Imperial Guard (Napoleon III))则由奥古斯特·雷尼奥·德·圣-让·当热利指挥。萨军拥有7万名士兵、4千名骑兵以及90门火炮,全军下辖5个师,分别由卡斯特伯格(Castelbrugo)、曼弗雷多·芬提(英语:Manfredo Fanti)、乔凡尼·杜朗多(英语:Giovanni Durando)、恩里科·西亚尔迪尼(英语:Enrico Cialdini)和多门尼科·库切亚里(意大利语:Domenico Cucchiari)指挥。阿尔卑斯兵团(英语:Hunters of the Alps)及亚平宁两个志愿兵团亦参与其中。总指挥为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参谋为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奥军在人数上较多,下辖22万名部队、824门火炮及2万2千名骑兵,并由法兰茨·尤来(英语:Ferenc Gyulay)元帅指挥。开战之初,意大利上并无任何法军的驻扎,因此康罗贝尔元帅率军透过军事铁路(英语:Military railways)进入皮埃蒙特。奥军指望在法军进入皮埃蒙特前,能够横扫脆弱的萨军以获得胜利。然而伦巴底的奥军指挥官尤莱伯爵确过于谨慎,在提契诺河附近漫无目的的行军一阵子后,才下定决心渡河发动攻势。不幸的是,在他决定渡河时却下起了大雨,这让萨军有机会以淹没部地区的方式阻碍他们行军,大大减缓了奥军进军速度。
虽然奥军在尤来的带领下最终仍攻抵韦尔切利,并威胁到都灵,但法萨联军却进逼亚历山德里亚,且卡萨莱蒙费拉托的波河旅团也逼退了奥军。5月14日,拿破仑三世来到亚历山德里亚,接掌了联军的指挥权。这场战争最初的战斗发生于5月20日的蒙泰贝洛,交战双方为史打狄昂(Stadion)率领的奥军军团及法军第一军团的其中一个师(由福雷率领)。奥军兵力虽然三倍于敌,却还是让法军取得了胜利,这使得尤来又更加的谨慎。六月初,尤来推进到马真塔的铁路中心,让他的部队分散各地。拿破仑三世派出部分军队进攻提契诺河,同时命其他大部分军力包抄奥军北侧。拿破仑三世的计划相当成功,迫使尤来只得率军东撤伦巴底的四角防线,不久后尤来也在那里被解除了指挥权。随后皇帝法兰兹·约瑟夫一世接掌了奥军的指挥权,他计划坚守牢固的明乔河防线,以及后方的奥国领土。法萨联军攻占米兰后,他们继续向东进攻,因为他们希望能在普鲁士加入战争前就解决奥地利。奥军随后就发现联军停驻在布雷西亚,便决定他们要沿基耶塞河发动反击。两军在索尔费里诺不期而遇,引发了一连串混乱的战斗。一个法军军团在梅多莱顶住了三个奥军军团一整天的进攻,不让他们加入索尔费里诺的战斗。历经一日的混战后,法军攻破了奥军的防线,切割并包围了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英语:Ludwig von Benedek)率领的奥地利第八军团与奥军主力,被迫在波佐伦戈抗击部分萨军的围攻。虽然第八军团逐退并战胜了萨军,但奥军仍因为索尔费里诺的失利而被迫撤回四角防线。于此同时,朱塞佩·加里波第率领的“阿尔卑斯志愿兵团(英语:Hunters of the Alps)”在伦巴底北部的瓦雷泽和科莫(英语:Battle of San Fermo)接连击败奥军。另外法萨联军组成的3000名海军也征服了达尔马提亚地区的茨雷斯岛和洛希尼岛。由于担心德意志的邦国会卷入这场战争,拿破仑三世便想赶快从战争中脱身,所以他和奥地利在自由镇签订了停战协定。奥地利割让给法国几乎整个伦巴底(曼切华、莱尼亚戈两要塞群及其附近区域除外),随后法国也将这些领土转交给萨丁尼亚王国。在战争初期遭到革命军驱逐的中意大利统治者,也在此时恢复统治地位。拿破仑三世背着盟友签订这条和约的行为激怒了萨丁尼亚王国,加富尔本人甚至以辞职做为抗议。虽然自由镇停战协定的内容在11月的苏黎世条约得到再确认,但却从未生效施行。萨国占领了中意大利联合省,不愿恢复中意大利原先统治者的权利,让法国也无意强迫他们遵守协定内容。奥地利眼睁睁看着法国无力执行协定内容,也只能失望的离开了。虽然奥地利在1849年时成功镇压解放运动,一度成为欧洲的列强,但在这场战争后已完全的扭转,同时奥地利对意大利的影响力也日趋薄弱。隔年(1860年),在英法两国的默许下,萨丁尼亚王国并吞了中意大利的几个邦国:帕尔马公国、摩德纳和雷焦公国、托斯卡纳大公国及教皇国。同时法国也取得其萨伏依与尼斯做为补偿。这样的割让让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底相当震怒(因为他是尼斯人),他本来想夺回尼斯,但随后转往远征西西里,最终促成了意大利的统一。
相关
- 前置胎盘前置胎盘(Placenta praevia)是指胎盘有植入于子宫壁内,但是位在子宫颈管开口(英语:Cervical canal)处或是邻近位置。症状包括在怀孕后半段的出血,血液多半是鲜红色,流血时不会疼痛。
- 阴囊阴囊(英语:scrotum)是在一些雄性哺乳动物的生殖系统中,位在阴茎下方,阴茎和肛门之间的位置,外有皮肤和平滑肌包覆、内含睾丸(被分隔在两腔室)的囊状物。一般而言会有一颗睾丸比较低,
- L-多巴L-多巴(英语:L-DOPA,全称3,4-二羟苯丙氨酸)是酪氨酸经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羟化产生的一种氧化产物,具有儿茶酚羟基,可进一步生成另外一些有生物活性的物质:L-多巴在酪氨酸酶的作用
- Bi4f14 5d10 6s2 6p32, 8, 18, 32, 18, 5蒸气压第一:703 kJ·mol−1 第二:1610 kJ·mol−1 第三:2466 kJ·mol−1 (主条目:铋的同位素铋(Bismuth)是一种元素,化学符号是Bi,原子序是83
- 有效性在逻辑中,如果一个论证不能从真前提中得出假结论,则论证的形式是完全有效的。一个论证若被称为是有效的,则如果在其中所有前提都为真的每个模型中,结论也是真的。例如:“所有A是B
- 条码条形码或称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
- 希伯来人希伯来人(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英语: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也称为戊糖磷酸途径、五碳糖磷酸途径、磷酸戊糖旁路(对应于双磷酸己糖降解途径,即Embden-Meyerhof途径)。是一种葡萄糖代谢途径。这
- 肉桂酸肉桂酸(英语:Cinnamic acid,IUPAC名:(E)-3-苯基-2-丙烯酸),分子式为C6H5CHCHCOOH。是微溶于水的白色结晶化合物。归类为不饱和羧酸,它天然存在于许多植物。它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
-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英文: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简称HHMI) 是美国一个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所。是由著名飞行员,工程师霍华德·休斯于1953年成立的。截至2005年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