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梵语:नमोऽमिताभा,Namo Amitābha),是汉传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念佛修行方法,以通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来达到转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
称念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乃庐山慧远等所倡;当时非纯粹称名往生,乃藉称名而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而念佛。后历昙鸾、道绰至善导即倡‘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
梵文“南无阿弥陀佛”是Namo Amitābha(皈依无量光佛)的音译,也可以写为Namo Amitāyus(皈依无量寿佛)。
汉语里“南无”来自梵语的“Namo”。而“阿弥陀佛”则主要来自于《佛说阿弥陀佛经》中“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阿弥陀”是佛的名号,根据汉语习惯而就多加一个“佛”字,所以也有“阿弥陀如来”的称呼。鸠摩罗什《佛说阿弥陀经》中,将“无量寿佛(Amitāyus)”、“无量光佛(Amitābha)”二合翻译为“阿弥陀佛”;但在现代学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本的《阿弥陀经》中,并没有将“无量寿(Amitāyus)”、“无量光(Amitābha)”二合为“阿弥陀佛”;玄奘译本中,也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名称,而是使用“无量光佛(Amitābha)”和“无量寿佛(Amitāyus)”这两个名字。并且,梵本《阿弥陀经》与玄奘本中多称呼“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Amitāyus)”,“无量光佛(Amitābha)”是较少称呼。
汉传佛教显教的净土宗念佛法门是普传法,即可以无师承。主要依据为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由于在汉传佛教界(尤其是汉传密宗持咒)强调师承,所以在念佛发音(尤指现代标准汉语之发音)的问题上,很多人都会强调以师承的“祖师”发音为准,而否定字典中的标准发音,所以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发音中有不少争执。但是普传法并不要求念诵发音一定要按照祖师的“传承发音”,亦可以按照字典发音去念读。
作为梵语“namo”的音译词“南无”,注音为“ㄋㄚˊ ㄇㄛˊ”。“南”字多为平声。无,音同蘑。《康熙字典》写道“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南无,也音译作拿摩、那谟等。
根据汉语传统音韵学,“南”为“那含切 南小韵”,国语念nán,“无”为“武夫切 无小韵”,国语念wú。不识“南无”梵语来源的人,通常会按照现在国语的读音去念“南无”。
“阿弥陀佛”作为历史上的梵语音译,一般字典都以传统的汉字念法标示发音。譬如“阿”字,反切为“乌何切”,国语为ē(音疴)。但在现实生活上,发ā(啊)、ō(喔)音的人也不在少数。
检视梵文Amitābha为“A”,系否定词头अ,a-,音译“阿”,所发音为“ā”(啊),系符合梵文来源。
上述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发音问题,在学术上可研究差异,若在实际修持上则不须罣碍,佛门有云“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心念连系“阿弥陀佛”而念佛,佛必会感知无碍。不同汉语方言的念佛人,有念台湾闽南语、广东话、四川话等,甚至日语念“なむあみだぶつ”(na mu a mi da bu tsu,tsu可略去)、韩语念“나무아미타불”(na mu a mi ta pul)等都有各自语言化后的念法,都与梵语差异很大,但是各地各国的念佛感应都时有所闻,因此若要修持净土宗念佛法门,共修时以大众统一的发音,自修时以自己习惯的语言或母语念佛即可,一切音声皆是赞佛声。
佛菩萨以四种因缘、方便度众生,分别为“以相好光明度众生、以说法度众生、以神通度众生、以名号度众生”。其中以名号度众生最为方便,因佛名即是佛之本体,只要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便得其光明摄护。
《龙舒净土文》教人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认为“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单念亦可。教人全念,得大福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无量寿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即是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一般除称念佛号外,有将佛菩萨圣号书写、印刷出文字应用,其中以“南无阿弥陀佛”为最常见,可在街道路旁,或易发生事故地方见到佛号的贴纸、铁板或招牌。更有甚者将“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建庙奉祀。
一般佛寺会在其入口处之墙上书写大字的“南无阿弥陀佛”,作为迎宾门面。佛教团体间亦将“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作为与人见面、接听电话的招呼语、问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