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㭎(越南语:Trịnh Cương/鄭棡;1686年7月9日—1730年1月16日)是越南后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郑氏政权的第七代领袖(1709年-1729年),封号安都王(越南语:An Đô Vương/安都王)。
郑㭎是郑根曾孙,郑柄第二子,正和七年五月十九日(1686年7月9日),郑㭎出生。正和二十一年(1700年),初封副将普安侯。正和二十三年(1702年)底,郑㭎父亲去世,加封郑㭎为副将普郡公。旋即于次年(1703年)正月,晋封为钦差节制各处水步诸营兼总政机太尉安国公,开理国府。永盛五年(1709年),郑根逝世,郑㭎嗣位,晋封为元帅总国政安都王。
永盛十年(1714年),郑㭎晋封为大元帅总国政上师安王。永盛十六年(1720年),再晋封为大元帅总国政上师尚父威仁明功圣德安王。
郑㭎执政期间,依旧与阮氏保持和平,并试图继续进行郑根的改革政策。为了保护失去土地的农民,他制定了许多关于财政、军事、司法、科举方面的新政策,包括设立武学所,均定科派丁田、顿革科举陋习、重新丈量田地等等。但他的改革却造成了一些内乱,不过史书仍称在他治下“是时,承太平之业,兵革不试,宇内无事,朝廷多所制作,法度大备,纪纲毕张,殊方纳款,上国归地,号称极盛之世”。
郑㭎试图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一困境。他试着限制私人拥有土地,重新分配各村庄的土地。但不仅没有任何成效,这个问题反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更加严重了。历史学家Bruce Lockhart认为,郑根与郑㭎所制定的改革政策,虽然使郑氏政权更加强大,但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导致了越南北方百姓对郑氏政权领袖统治者仇恨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郑氏政权由于其不利的地理位置无法对外扩张,但人口却不断增长,这导致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南方的阮氏因不断向南扩张领土而蒸蒸日上。
郑㭎执政期间推广佛教,广建佛塔,同时对基督教的活动进行限制。永盛八年(1712年),郑㭎下令禁止其辖境内的百姓信仰基督教。这一法令依然如以前镇压基督教的法令一样没有任何实质效果。
保泰十年(1729年),郑㭎废黜黎裕宗,另立黎维祊为帝,改元永庆。
永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730年1月16日),郑㭎病逝,寿四十四岁,郑杠嗣位。谥号为懿略,庙号僖祖(越南语:Hy Tổ/僖祖),尊封为仁王(越南语:Nhân Vương/仁王)。历代累加美字为温穆庄肃宽裕徽濬经文纬武洪谟大略垂统宪天神谋睿算辟国开彊耀武宣威辑邻和夏振纲陈纪和衷迓衡仁王。
鸿庞 → 蜀 → 赵 → 第一次北属 → 征 → 第二次北属 → 前李 → 第三次北属(唐代起事) → 自主时期 → 吴 → 十二使君 → 丁 → 前黎 → 李 → 陈 → 胡 → 后陈 → 第四次北属(蓝山起义) → 后黎 → 莫 → 黎中兴 / 北河 / 广南 / 宣光 → 西山 → 阮 →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