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惹拔

✍ dations ◷ 2025-07-22 01:05:09 #传说人物,文学角色,马来西亚文化

汉惹拔(马来文:Hang Jebat,又译作汉惹伯、汉泽拔、汉日拔、汉嘉伯、汉杰巴、杭兹巴特等)是马来传奇故事中的人物,他最早出现于马来古典小说《汉都亚传(马来语:Hikayat Hang Tuah)》(Hikayat Hang Tuah)。在这部以15世纪为背景的小说里,他是汉都亚的好友,后来因为背叛马六甲王朝的苏丹而被汉都亚杀死。

不过,从1960年代开始,汉惹拔在马来现代文学中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他在一些剧作中被塑造成人民英雄,为了抵抗残暴的统治者而起义,但最后却被愚忠的汉都亚所杀。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一番重写下,汉惹拔遂成为马来文化中一个具争议性的符号,这符号象征着对权威的反抗,如果统治者是残暴的、不合理的、违背人民意愿的,则人民的起义也可以被接受。

至今在马六甲仍有汉惹拔墓(马来语:Makam Hang Jebat)(Makam Hang Jebat),马来西亚全国各地也有许多以汉惹拔命名的公路、建筑物和商品。

根据马来古典小说《汉都亚传(马来语:Hikayat Hang Tuah)》(Hikayat Hang Tuah),汉都亚在少年时代已结识了四位情同手足的好友,他们是汉卡斯都丽(马来语:Hang Kasturi)(Hang Kasturi)、汉叻基(Hang Lekir)、汉叻古(Hang Lekiu)和汉惹拔。他们五人一同学艺,一同投效马六甲王朝的苏丹,其中,汉都亚的表现一直是最出色的,同时他也最受苏丹赏识,汉惹拔则次之。

在小说中,马六甲苏丹因听信谗言而下令杀死汉都亚,但当时的宰相却瞒着君主偷偷帮助汉都亚躲藏起来。之后,在宫中取代汉都亚地位的汉惹拔肆意妄为,和宫中的妃子、侍女通奸,严重破坏了宫廷的规矩。结果苏丹为保住王位而撤出宫廷,并命令部下声讨叛国的汉惹拔。可是,汉惹拔英勇非凡,苏丹所派出的人全被他击败了。在苏丹束手无策之际,宰相告诉苏丹,其实汉都亚还未死。于是,苏丹赦免了汉都亚的罪,让汉都亚对付汉惹拔。

和汉都亚决战时,汉惹拔屡次说他是为了替汉都亚报仇所以才背叛苏丹,他认为听信谗言的苏丹是昏庸的。可能是这些细节给后世的文学家提供了改写的灵感。

经过一轮激烈的攻守后,汉惹拔终于被汉都亚刺伤,但汉都亚没有将他刺死便动身离开。受重伤的汉惹拔狂性大发,在宫外刺死了许多无辜的百姓,最后他走到汉都亚的家,死在汉都亚怀中。临死前,汉惹拔托付汉都亚照顾他和宫中侍女当峇茹(Dang Baru)私通所得的遗腹子。

1959年,阿里阿兹(Ali Aziz)的剧作《汉惹拔叛乱》()将汉惹拔改写成一个悲剧角色,初步动摇了传统的汉惹拔形象。1961年,乌斯曼·阿旺的剧作《一位英雄之死》()更进一步将汉惹拔塑造成一位个性独立、追求自由的英雄,加插了一段他和宫女当华盈(Dang Wangi)相爱的情节。

剧中强调汉惹拔是为汉都亚复仇而叛乱,他临死前批评汉都亚对苏丹的盲目忠诚,并相信未来的一代将唾弃这种无知的愚忠。乌斯曼阿旺的作品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汉惹拔形象,反映出1960年代马来社会年轻人质疑权威的精神。在诺丁哈山(马来语:Noordin Hasan)(Noordin Hassan)1964年的剧作《马六甲土地上的热雨》()中,汉惹拔也是一个正义和人道的捍卫者。

1970年代,马来剧场界中表现出色的新进剧作家纷纷以汉惹拔为题材创作剧作。在丁斯曼(Dinsman)的现代版《惹拔》(,1973)里,惹拔是一个受人民欢迎、反抗统治者的勇者。而佐汉嘉化(马来语:Johan bin Jaafar)(Johan Jaafar)的《我的都市啊我的都市》(,1974)里则有一个名叫惹拔的角色,他和传统的惹拔无关,但也是一位人民英雄。1980年,哈达阿札汗(Hatta Azad Khan)的《惹拔》()更是把惹拔塑造成一个罗宾汉般的侠客,相反的,汉都亚却变成了一个负面角色。

(原文:Raja adil raja disembah, raja zalim raja disanggah)(出处:乌斯曼阿旺《一位英雄之死》)

(原文:Abang Tuah, aku tidak menghalang kau mematuhi perintah Raja. Tapi aku minta, kalau perintah Raja itu bertentangan dengan perintah keadilan, kebenaran dan kemanusiaan, pilihlah perintah keadilan, kebenaran dan kemanusiaan)(出处:丁斯曼《惹拔》)

另外有一些民间说法,指Hang Jebat与Hang Tuah和其他名字带有Hang开头的人物都可能是明朝福建闽南一带往南洋迁移的汉人,"Hang"是"洪"氏(闽南语发音"Ang"),与Hang(Ang)Tuah和其他名字带有Hang(Ang)的人物同为洪氏一族。洪氏一族把五形拳传入南洋各地并演变而成后来的南洋武术席拉。

相关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
  • 斜睾目见内文斜睾目(学名:Plagiorchiida)是吸虫纲复殖亚纲之下两个目之一。本目原来只是复殖亚纲之下五个目之一,但后来这些目现时大多成为了斜睾目之下的亚目。以下为部分本目的科:引
  • 作用于神经末梢的抗高血压药作用于神经末梢的抗高血压药此类药物能够使交感神经末梢囊泡中的神经递质加速释放;并阻止交感神经递质进入囊泡,从而造成神经递质耗竭,交感神经冲动受阻,达到降血压的作用,其作用
  • 延展纪延展纪(Ectasian,符号MP2)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1400±0百万年(Ma),结束于1200±0Ma。延展纪期间出现有性生殖。延展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中元古代;延展纪的上一
  • 1865年林肯遇刺案阴谋论林肯遇刺案(英语:Assassination of Abraham Lincoln),指发生在1865年4月14日晚上,时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福特剧院与其妻子玛丽观看《我们的美国兄弟》(O
  • 不问,不说不问,不说(英语:Don't ask, don't tell)是美军1994年2月28日,至2011年9月20日间对待军队内同性恋者的政策,由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提出。不问,是指美国政府虽不支持同性恋者
  • 胡锡珪胡锡珪(1858年-1890年)原名胡文,字三桥,江苏苏州人。自小学习丹青,善绘仕女图,尤精于水墨白描。又与金心兰友好,常一起作画。年仅四十五岁。
  • FIM-43红眼便携式防空导弹FIM-43红眼防空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第一代步兵用肩射式防空导弹,1959年由通用动力公司研发。红眼防空导弹采用被动式红外线导引,使用时托在肩上并对着敌机用光学瞄准
  • 弗朗兹·布伦塔诺弗朗兹·克莱门斯·霍诺拉都斯·赫尔曼·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1838年1月16日-1917年3月17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的追随者包括
  • 45号地区《45号地区》(俄语:В квадрате 45)是1955年上映的一部苏联故事片,主要讲述了一支森林消防跳伞队协助反间谍机关抓获一伙外国派遣特务的故事。电影导演是尤里·维申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