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南部,是成都向南发展的中心地带、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原为双流县,于2015年12月3日正式批复设立,于2016年1月挂牌,2016年3月1日正式成立。
双流原名广都,始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被认为可能是古蜀王蚕丛、杜宇的古治。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广都县,隶蜀郡,始建国元年(9年)更名为就都亭,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改隶宁蜀郡(侨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复隶益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为避隋炀帝杨广讳,更名为双流县,因双流地处郫江、流江二江之间而得名,一说得名于西晋左思《三都赋·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一句,仍隶蜀郡。仍隶蜀郡。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剑南道成都府,元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县并入双流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双流县并入华阳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四川布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年)并入新津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嘉庆时属成都府成绵龙茂道成都府,光绪时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唐书对双流县评价为次畿,元史对双流县评价为下,清史稿对双流县评价为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川西行政区温江专区,1952年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区。1959年撤销双流县分属温江、华阳两县,1962年复置。1965年华阳县(今双流区东部)并入双流县。1976年双流县划归成都市。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于2016年1月正式挂牌,2016年3月1日正式成立。
据典籍载,唐宋时广都县辖4镇、22乡,双流县辖17乡。清宣统三年(1911年)双流县辖1城、1镇、3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辖3区、11联保。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辖3镇、13乡。1950年全县辖4区、3镇、13乡。1959年双流县撤销。1962年复置时辖3区、2镇、15人民公社。1965年华阳县并入后辖5镇、33公社。
双流区现下辖8个街道、18个镇,其中实际管辖6个街道、6个镇、10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汉时广都县治所位于府河与江安河交汇处(今华阳街道古城社区),东晋时所沿江安河北移,隋朝更名为双流县后治所未再变更。唐朝复置的广都县位于汉广都县治所旧址。
双流县明初筑有土城。正德年间知县王�扩建城墙,周长二里七分,计四百八十六丈,高七尺有奇。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知县杜方伟以砖石改建城墙,东西广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有四个城门:广都、保民、双江、好义。清康熙年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后城墙逐渐废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徐曰明重建城墙,周长三里二分,计五百七十二丈七尺,高一丈三尺,有四个城门:丛桂、湻化、顺城、安福,城外有护城河。民国初年战事不断,城墙毁坏。近年来双流计划于东升城区复原城门、城楼。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查双流县有4964户,共男妇10684丁口。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县有30518户,共男妇94385丁口。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县有31730户,共男妇97254丁口。民国三年(1914年)全县有24206户,共107007人,其中男60734人,女46273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有29768户,共152548人,其中男78617人,女73931人,同年对应现有行政区划共497919人。1985年全县人口为795169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下降。
2016年,双流区实际管辖区域(即6街道、6镇)共有户籍人口56.82万人,常住人口77.35万人。
双流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手工业。双流区经济繁荣,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2016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996元。2017年,双流区实际管辖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3.79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31.99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296.56亿元,同比增长9.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0:58.1:39.9,非农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1.46亿元,同比增长3.6%。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197.83亿元,同比增长14.1%。
中和街道由成都高新区(高新南区)实际管辖。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成立后,双流除九江街道、彭镇、金桥镇、黄水镇外均纳入天府新区以内,有1个街道、12个镇纳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