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号战列舰

✍ dations ◷ 2025-11-05 12:05:12 #河内号战列舰

河内(日语:かわち)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河内级无畏舰的一号舰,得名自今属大阪府的河内国。本舰于1914年参与青岛战役,并以舰炮对德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但除此之外并无参与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事。此舰的弹药库于1918年7月12日意外殉爆,造成舰上约600名官兵身亡,舰体亦于不久后沉没。

日俄战争后,大日本帝国海军体认到日本缺乏能够与西方国家无畏舰抗衡的战列舰,因此于1907年展开了一项名为《1907年战列舰补充计划》的整备方案,并随后于1907年6月22日下订了河内级战列舰作为日本的第一艘无畏舰;其于计划时称作伊号战列舰(伊号戦舰)。然而,河内级战列舰的两艘主力舰(河内号与摄津号)的生产作业均因经济萧条等原故而延期。两艘战列舰的设计均是以先前的安艺号战列舰为基础开发而成的,并装备了制式的12英寸舰炮(305毫米);然而由于经费考量,舰炮的长度并不尽相同。

河内号战列舰全长160.3米,最大宽度25.7米,正常吃水深度为8.2米。正常装载的情况下,本舰的排水量可达21,157公吨。其舰上官兵人数依作战需求不同而有异,可能为999人至1100人不等。该舰采用两具蒸汽涡轮发动机做为推进动力,两具发动机分别驱动一只螺旋桨,总计可输出25,000匹马力(19,000千瓦),理论航速可达21节(约每小时39千米)。舰上携带的燃油与煤炭可供给该舰以18节(约每小时33千米)的航速行驶约2700海里(约5000千米)。

本舰的主要武装四门装载于两个双联装炮塔上的41年式50倍径12英寸舰炮(英语:BL 12 inch Mk XI – XII naval gun),舰身前后各两门;与八门装载于四个双联装炮塔上的41年式45倍径12英寸舰炮(英语:EOC 12 inch/45 naval gun),舰身的左右舷侧各四门。本舰的次要武装为10门41年式45倍径6英寸舰炮,安装于舰体左右舷侧;与八门41年式40倍径4.7英寸速射炮(英语:QF 4.7-inch Gun Mk I–IV)。舰上还装载了12门QF 12磅3英寸40倍径舰炮(英语:QF 12-pounder 12 cwt naval gun),以及另外四门充作礼炮的QF 12磅炮。此外,战列舰上还配备了5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身左右各两具,另一具则位于舰尾。

河内号战列舰的水线装甲带最大厚度可达305毫米。装甲厚度越往舰身前后两侧延伸越为薄弱,至舰尾附近仅有约127毫米的装甲保护。炮塔装甲的平均厚度为152毫米,最大厚度可达279毫米。司令塔亦有约254毫米的装甲防护。

河内号战列舰于1909年4月1日上午8点20分在横须贺海军工厂铺设龙骨,后于1910年10月15日下午2点08分在明治天皇的见证下举行下水仪式,同时正式命名为“河内”,并于1912年3月31日竣工,总造价为11,130,000日圆。由于建造本舰所需的预算仅编列至1911财政年度为止,因此竣工期限相当紧迫。1912年4月1日,本舰编入第一舰队;同年5月24日,第一舰队旗舰由香取号战列舰变更为本舰。1912年10月3日,三笠号战列舰的前方弹药库起火燃烧,而海军派遣河内号战列舰前往救援;本战列舰并派出消防队登上三笠号战列舰以提供该舰官兵任何必要的援助。1913年12月1日,第一舰队旗舰再度变更为金刚号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此时河内号正停泊于横须贺港。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即向德意志帝国宣战,本舰于是派赴东海与黄海等地从事警戒任务。1917年12月1日,本舰编入第一舰队第二战队。12月2日,第二战队旗舰由鹿岛号战列舰变更为本舰。

河内号与其姐妹舰摄津号于1914年10月至11月间参与了青岛战役的最后阶段,并于外海以舰炮密集轰炸德军阵地。此二舰于1915年1月8日随第二分遣舰队回航,返回横须贺市。河内号战列舰于1915年至1917年间编入第一分遣舰队,并于1917年进厂升级。

本舰在完成升级作业后,返回第一分遣舰队,并由正木义太(日语:正木義太)大佐指挥。该舰后于1918年7月11日驶入德山湾停泊。翌日早晨的鱼雷标靶射击演习因海象不佳而取消;河内号于该日均未起锚。同日午后约15:51左右,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自河内号的右舷传出,并伴随着大量浓烟不断自炮塔内窜出。两分钟后,河内号的舰身开始向右侧倾斜,并于15:55翻覆,半边舰体已完全沉入水中;此时距离爆炸发生仅仅经过了四分钟。爆炸发生时,河内号上约有1033名官兵,此次意外造成其中600人身亡,433人生还。

大日本帝国海军在爆炸事件后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并由海军中将村上格一(日语:村上格一)出任委员长,试图厘清爆炸的原委与始末。委员会最初认为爆炸事件是有人蓄意纵火所致,但却始终无法查出疑犯。经过后续调查,委员会认定爆炸是因河内号战列舰弹药库内的线状无烟火药过于老旧,进而引燃了其他弹药,并造成殉爆。然而,1918年1月至2月间的弹药库例行检修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因此线状无烟火药自燃的说法并无凭据。即便如此,调查委员会仍建议海军以更严谨的工法制造线状无烟火药,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而海军亦采纳了该意见。日本海军曾考虑将河内号打捞上岸,但最终认为打捞作业所费不赀,而且可能延迟新型战列巡洋舰的生产时程,因而作罢。河内号战列舰于1918年9月21日正式自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中除名,其部分残骸后来进行拆解,但大部分的船体仍然留置在原处,作为人工鱼礁。

※资料根据‘日本海军史’第9卷与第10卷“将官履历”与‘官报’而来。

相关

  • Woodrow Wilson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语: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
  • 半合子半合子(hemizygote):在二倍体生物中,有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两套基因组。而只存在于其中一个基因组上的基因就称为半合子。
  • 工商业工商业包括工业和商业两大部分。
  • 鹞形鹞形,在台湾称作鸢形,在中国大陆称为筝形,是一个四边形,特点为:“鹞形”二字中的“鹞”为风筝之意,因为鹞形是简单的风筝形状,故风筝又称作“纸鹞”。鹞形的面积为对角线相乘的一半
  • 中国历代治世中国历代盛世,包含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治世或盛世。受到后世公认的盛世有四次,即周代的“成康之治”,汉代的“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天宝时的盛
  • 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位于中国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由于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
  • 斯普林菲尔德 (明尼苏达州)斯普林菲尔德(英语:Springfield)是一个美国城市,位于明尼苏达州布朗县。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当地人口为2,152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该城市的总面积为1.85平方英里(4.79平方千米
  • 钱熙祚钱熙祚(?-1844年),字锡之,一字雪枝,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先祖从浙江迁至奉贤,又迁至金山钱圩,祖辈自乾隆年间开始刻书。父钱树芝、伯钱树立皆有书籍出版,“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
  • 1776 (音乐剧)《1776》是一出1969年百老汇音乐剧和它的1972年电影版的总称。这是一出带恶搞风格的喜剧。剧本:Peter Stone词曲:Sherman Edwards演出时间:1969年3月16日-1972年2月13日,共1217场
  • 大猩猩市大猩猩市(英语:Gorilla City)是由美国DC漫画出版的漫画书中出现的城市,由John Broome和卡迈恩·因凡蒂诺创作,大猩猩市首次出现在《闪电侠》(vol. 1) #106(1959年4月)。这座城市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