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肇昌

✍ dations ◷ 2025-10-30 23:22:56 #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台湾清治时期儒学人物,台湾诗人,左营人,卓姓,乾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清朝福建乡试举人

卓肇昌(闽南语:Toh tiāu-tshiong,?-?),字思克,台湾清领时期凤山县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曾出任屏山书院山长,并参与编撰《重修凤山县志》,著有多首竹枝词传世。

卓肇昌父亲卓梦采为清朝秀才,早有文名,作有〈凤岫春雨〉,且性情正直良孝,常行医济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事件爆发,卓梦采曾悍然拒绝朱一贵招募,乱平后得获知县陈志泰高其行谊,颁赠“儒林芳标”一匾事迹而留名。卓肇昌自幼承父亲庭训,乾隆五年(1740年)考取秀才,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人(乾隆庚午科蓝彩琳榜),朝廷本将卓肇昌拣发为知县职(知县候补人选),但由于地方官员人数过多,卓肇昌无法就职,仅能出任屏山书院山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凤山知县王瑛曾发起《重修凤山县志》的编纂,并延请同具举人身份的黄佾与卓肇昌担任该方志的参阅。

卓肇昌从自宅进入凤山县城的屏山书院督课数十载,途中常经行莲池潭赏景,卓氏在教学生涯尚留下“龟山八景”的纪录,分别是“山岚曙色、层岩晚照、雨中春树、疏林月霁、晴峦观海、古寺薰风、登峰野望、寒夜啼猿”等语句供后人怀想追思,传诵至今。

卓肇昌所作诗、文、赋和竹枝词作品均收录于《重修凤山县志》中。卓氏作品多自南台湾的地景、历史、传说中取材,曾著有《栖碧堂全集》,但今已不存。连横在《台湾诗乘》一书中,谈论台湾文人甚少有出版文集的现象,有留存至今的多收录于方志,其中《凤山志》收录较广,但佳作不多,连横仅给予卓梦采、卓肇昌父子作品较高的评价。

相传一名菜贩在前往左营卖菜的途中,乍见卓肇昌行色匆匆驾马奔驰而来,卓肇昌在菜贩面前停下,请托菜贩通知他的家人他即将赴往梓官上任的消息,便策马离去。菜贩抵达左营卓家后,才得知卓肇昌早已在前晚过世的消息,享寿54岁。同一时间,梓官发生一件僵持不下的土地纠纷案件,知县无法解决,原本请托池府千岁主持公道,因池府千岁不善解决诉讼官司,转请城隍爷审理,案件旋即顺利迎刃而解。此事传开后,梓官的百姓便将原千岁庙的主神改成城隍爷,并且一般咸信梓官城隍庙的城隍爷,便是卓肇昌身后而来。

相关

  • 异丙酚异丙酚(英语:Propofol),又名“丙泊酚”,商品名Diprivan及其他。本品为一种短效静脉注射麻醉药,可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及维持、成人机械呼吸器(英语:mechanical ventilation)或手术的镇
  • FtsZFtsZ是一种由细菌ftsZ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组装在接下来会发生细胞分裂,形成隔板的Z-环上,同时该蛋白也是真核生物微管蛋白在原核生物中的同源物。FtsZ以“长丝的温度敏感突变体Z
  •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俄语:Хаба́ровский край,罗马化:Khabarovsky kray)是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边疆区,为俄罗斯第四大行政区。在2015年有人口1,338,305人,地广
  • 青年土耳其党人青年土耳其党人(奥斯曼土耳其语:ژون تورکلر‎;土耳其语:Jön Türkler),指奥斯曼帝国于20世纪初期的立宪运动人士,他们最基本的主张是推翻苏丹的专制政权,实行君主立宪。19
  • 赎罪祭赎罪祭(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也称为斯德哥尔摩宣言(Stockholm Declaration),是在1972年6月16日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 连江 (消歧义)连江可以指:
  • 完美图定理在图论中,完美图定理(由洛瓦兹·拉兹洛证明László Lovász (1972a, 1972b))断言:一个无向图是完美的当且仅当其补图也是完美的。这个结论一度是Claude Berge(英语:Claude Berge)提
  • .укр.укр (DNS名称为".xn--j1amh")是乌克兰的乌克兰语国际化国家及地区顶级域。而乌克兰的传统国家及地区顶级域是.ua。A .ac .ad .ae .af .ag .ai .al .am .ao .aq .ar .as
  • 头像在电脑中,头像(英语:avatar)是标识用户身份的一张图片。在游戏或者虚拟世界中,头像可以以三维形式表示;或在网络论坛等在线社区中使用二维形式作为图标。它在MUD早期系统中还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