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

✍ dations ◷ 2025-08-13 03:16:45 #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小说《扬州十日记》里中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兵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亲王多铎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围扬州。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弘光帝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斩杀史可法。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余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屠城。根据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扬州城被清军屠杀八十万人,然而根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记载:“扬州(府)初被高杰(明军)屠害二次,杀人无算。及豫王(清军)至,复尽屠之。总计前后杀人凡八十万,诚生民一大劫也”。现代有澳大利亚历史学者安东篱和中国学者张德芬等认为扬州城被屠八十万为夸大之说。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逃,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当清军初至时,刘肇基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率众出击,但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二十一日,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投降清军,史可法也未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单薄。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随可法有年,可法纳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夷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来此,祗索一死耳!”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等皆遇难。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伤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王秀楚著的《扬州十日记》是一本记载了扬州被屠城的约八千字左右的小书,有说法认为该书因长期被清廷禁止而无法流通,直到清末才有人将该书由日本带回,清学者姚觐元于光绪八年(1882年)所刻的《禁书总目》中曾记述此书,乾隆时期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列有一本名为《扬州十日录》的书,然而在清朝咸丰年间的史书《小腆纪年》却有引用《扬州十日记》: “臣鼒曰,予读王氏《扬州十日记》,言可法抑万里长城之黄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此盖书生率意妄语,无足论也”,且清代史学家计六奇亦有记载清兵在扬州的屠杀。时人对《扬州十日记》一书的部分内容和有关数据有所质疑。区志坚认为有清一代满汉种族冲突为一个重要问题,明末清初不少明遗民及南明抗清人士,多高举华夷之辨,号召排满。但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种族冲突的口实再次成为潜流;及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北京两次陷落,对外用兵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弊点进一步暴露,知识分子更多由排外转而排满,汉人民族主义日炽,再次复兴满汉冲突的历史记忆。《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此均为排满革命的宣传作品。陈国庆,曹金生指出,像《扬州十日记》这样的著作,与严肃的史学著述并不相同:“它是文学,文学以形象性和艺术性为特征,文学是允许夸张的,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在他的《李家娘》里对扬州大屠杀作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夸张:‘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妻方对镜,夫已堕首。腥刀入鞘,红颜随走。西家女,东家妇。如花李家娘,亦落强梁手。’我们若因此得出扬州大屠杀杀人一百四十万人的结论,那就是贻笑史家了。《扬州十日记》不是正史,也不是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记载下来的,作者只是封建社会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文人,尽管它所记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可靠的,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扬州大屠杀之惨烈。……《扬州十日记》所记载的史实是极具历史价值的,但不能用其数据作为孤证,在史学界广泛引用,左右清史的研究。”史学家张德芳对《扬州十日记》提供的死亡数字提出质疑,他指出,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该地区人口总数是78960户,或者说是495497口。加上在17世纪扬州的人口统计数,扬州府总人口为100万。在各种情况下,攻城时挤进扬州城的人口最大数量至多应该是20万—30万人。张德芳亦指出城外灾民大量往城中迁入的说法并不可信,虽然有文献记载有城外灾民为了逃避高杰逃兵而往扬州地中逃去,但只是属于极个别例子,理据如下:澳大利亚东亚史博士安东篱(Antonia Finnane)指出《十日记》记载的八十万数字不可能如此之高,又指出明清战争时期的伤亡数字通常都不可靠,认为王秀楚提供的数字最好被理解为对屠杀的可怕程度的表述。由《扬州历代诗词》所收,不下50首。如黄宗羲“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清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蒋士铨“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蒋士铨(焚楼行》)等等。 康熙年间诗人钱澄之的《扬州》诗:“水落邗沟夜泊船,一般风物客凄然。关门仍旧千樯塞,市井重新百货填。商贾不离争利地,儿童谁识破城年?当时百万人同尽,博得孤忠史相传。”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吴嘉纪《挽饶母》诗也说:“忆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另一个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顾炎武也有诗说:“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酬朱监纪四辅》)清初小说《雨花石》中也提及扬州大屠杀作为背景:“大清兵破了扬州城,只因史阁部不肯降顺,触了领兵王爷的怒,任兵屠杀,百姓逃得快的,留条性命,逃得缓的,杀如切菜一般。”(石成金:《雨花石·第五种·倒肥鼋》)

相关

  • 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化学式:NO2),是氮氧化物之一。室温下为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顺磁性气体,易溶于水,溶于水部分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吸入后对肺组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作
  • Cs蒸气压第一:375.7 kJ·mol−1 第二:2234.3 kJ·mol−1 第三:3400 kJ·mol主条目:铯的同位素铯(Cesium,旧译作鏭)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Cs,原子序为55。铯属于碱金属,带银金色
  • 三联苯三联苯(C18H14,又名二苯基苯或联三苯)是一类由密切联系的芳香烃,由中心的苯环和两个苯基取代基构成,有三种异构体:邻三联苯、间三联苯和对三联苯。商品级联三苯一般位三种异构体的
  • 奈米粒子纳米颗粒(nanoparticle),指纳米量级的微观颗粒。它被定义为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小于100纳米的颗粒。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电子能级量子化,又被称为量子点。纳米颗粒具
  • 大理石大理岩(英语:Marble)是石灰岩或白云岩等受接触、区域变质作用重结晶形成,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含量一般大于50%,有的达99%。大理岩遇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含有石灰的岩石遇
  • 梅里菲尔德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英语:Robert Bruce Merrifield,1921年7月15日-2006年5月14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最主要的贡献是发明了固相接肽技术。1901年:范
  • Benzodiazepine苯二氮䓬类药物(拉丁语:Benzodiazepines,BZDs、䓬/zhuó/),又译苯二氮平,是一种精神药物,其核心化学结构是一个苯环和一个䓬环。第一种此类药物是氯氮䓬(利眠宁),由Leo Sternbach在195
  • 大坝水坝(英文:Dam)是建筑在溪流、河流和河口的屏障,用来防止洪水泛滥、生产水力发电、储水作饮食或灌溉、工商业之用。在河流中上流建造的短距离人工高耸河堤作用主要功能并非防止
  • 甜菊甜叶菊(学名:Stevia rebaudiana)又名甜菊,是菊科甜菊属的一种,原生于南美洲。是生产甜菊糖——一种重要的食用甜味剂及代糖的重要作物。本种原生于巴拉圭及巴西等地,作为经济及药
  • 板岩板岩,其结构有变余结构、隐晶质结构,构造为板状构造。基本没有重结晶的岩石,是一种变质岩,原岩为页岩、泥岩、粉砂岩或中性凝灰岩,沿层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板岩的颜色随其所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