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尔效应

✍ dations ◷ 2024-09-20 08:57:33 #物理现象,散射

丁达尔效应(英语:Tyndall effect),又称丁达尔现象、丁达尔效应、丁泽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其原理是光被悬浮的胶体粒子(例如:乳剂、混悬剂)散射。廷德耳效应得名自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他是首位对此现象深入研究的科学家。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大小在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186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研究了此现象。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它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散射光的强度,随着颗粒半径增加而变化。悬(乳)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太大,对于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溶液里溶质微粒太小,对于入射光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现象;只有溶胶才有比较明显的乳光,这时微粒好像一个发光体,无数发光体散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其还会随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溶胶浓度不要太稀。当光射向溶液时,光受到的散射较少,大部分光都能通过溶液。但射向胶体时,胶体的粒子散射光,使得那些粒子有被散射的光的颜色。最易看见的例子便是蓝色的天空。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相关

  • 南部阳一郎南部阳一郎(日语:南部 陽一郎/なんぶ よういちろう Nambu Yōichirō ?,1921年1月18日-2015年7月5日),生于日本东京的日裔美国公民,世界知名粒子物理学家,去世前为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 陶瓷陶瓷一词可以指:
  • MEROPSMEROPS是一个关于蛋白酶(或称为肽酶)及其抑制剂的在线网络数据库。它对蛋白酶的分类方案(英语:classification scheme)由Rawlings & Barrett在1993年提出,对蛋白抑制剂的由Rawling
  • 丹绒比亚丹绒比艾(马来语:Tanjong Piai)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县,同时也是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地区,并与廖内群岛构成新加坡海峡的最西点,距离新山市中心约90公里。丹绒一词在马来语中就是海
  • 打通南北航线打通南北航线,以黎明轮在1968年4月至5月间从广东湛江至山东青岛的航行为标志,中国大陆方面恢复使用本国船只运行南北港口间海运的事件。1949年,随着两岸分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 浆果鹃属浆果鹃属(学名:Arbutus),杜鹃花科植物,阔叶常绿灌木或乔木,至少包括14个品种,源于地中海、西欧及北美的温带地区。叶子互生,有柄;花白色或粉红色,花穗疏散,生于枝顶;果实为浆果,红色或橙
  • 闽南语语法闽南语语法描述闽南语的如何建立句子、词组以及单词等结构的规则。如同其他汉语语言,闽南语是分析语,名词没有格位、性别和数量的区别,但需使用量词,动词不分人称和数量,但会用助
  • 扎格罗斯山脉坐标:33°40′N 47°00′E / 33.667°N 47.000°E / 33.667; 47.000扎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波斯语:رشته کوه 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语:سلسلة جبال ز
  • 开福寺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
  • 缶部缶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二十一个(六划的则为第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缶部归于六划部首。缶部通常从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