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09-02 22:21:22 #切
反切(又称反语、音反)是中国自古以来汉字(广义的)注音方法,一般取两个常用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取其双声之声母;后者称反切下字,取其叠韵之韵母和声调。反切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之一。至于反切法之发明有说启发自西域梵文字,因此狭义上讲,规律整齐的反切注音系统是拼音字母系统。在反切法诞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读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书注音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汉之前占据字书之主流,例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等。一般是用一个字注另一个同音字。也因此,直音法的局限十分明显:依时空之不同,每个字的发音都存在差异,且一些情况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广韵里“行”字和“绗”、“胻”字等)或生僻字来注音,有时反而会造成不解。这种情况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现之后得到了改善,而韵书也常常把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准确。关于反切法之源起,学界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原后的东汉,魏晋开始盛行。至于谁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人,自古以来便无定论,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类:此三类说法在年代上并无太大出入,然而第三种“反切西域说”却收到了很大的反对。例如以胡以鲁为首的人指出,汉代以前所见的“合音”现象,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者焉”为“旃”等,就可以做为反对的证据。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反切普遍使用与佛教传入有关。但是虽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得出一音,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合音完全出于自然,例如是先有“不可”,快读时自然合音为“叵”,当中并无对字音作出有意识的分析,“不可”也不是为标注“叵”的读音而出现。而反切则是自觉地分析汉字读音的结果。反切乃中国第一个有系统、科学化的拼音方法,是古典声韵学的一大里程碑。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可否认的。例如《切韵考》云:“盖有反语,则类聚之即成韵书,此自然之势也”,言反切是韵书之基础也。自汉代出现反切以来,大大便利了文人对古籍的学习和在创作,由于当时学术派别与师承之传统,后来所编排的韵书也各有差异。而以《切韵》为首的韵书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新时代。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因为没有拼音,所以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例如:

相关

  • 红外线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间,是波长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对应频率约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范围内。室温下物体
  • 成瘾成瘾(英语:addiction)是指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这种行为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重复这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
  • 原线原线(primitive streak、又可称为原条、原痕),是许多动物早期胚胎具有的构造,存在于鸟类、哺乳类、爬虫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原线在许多重要的胚胎发育时期扮演中线的角色,包括胚
  • 啤酒节啤酒节是一种提供多种啤酒品尝和购买的世界范围的活动。它可能会有相应的主题,例如冠以所在地名称的啤酒节,也许是某一种特殊品种的啤酒节,例如黑麦啤酒节。英国伦敦啤酒节2009
  • CrS硫化亚铬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rS。硫化亚铬在空气中加热容易被氧化,产生非整比的氧硫化铬、氧化铬(III)等物质。
  • 阿方索十三世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语:Alfonso XIII,1886年5月17日-1941年2月28日),全名阿方索·莱昂·费尔南多·马里亚·海梅·伊西德罗·帕斯夸尔·安东尼奥·德·波旁—哈布斯堡-洛林(Alfonso
  • 圣雅各伯塔圣雅克塔或圣雅各伯塔(法语:Tour Saint-Jacques)是法国巴黎第四区的一座哥特式塔楼,高54米,是昔日圣雅各伯屠宰场教堂(L'église Saint-Jacques-la-Boucherie)仅存的遗迹。圣雅各伯
  • 死机死机可以指:
  • 储蓄率各国储蓄列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储蓄率是指国民储蓄的总金额除以当年GDP,国民储蓄是可支配总收入减去总消费,包含个人储蓄、商业储蓄以及政府储蓄,但不包含外国储蓄,以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德语:Der Ursprung der Familie, des Privateigenthums und des Staats: im Anschlub an Lewis H. 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