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火马、或称射火马、烧火马、,是焚化纸扎马只(火马、使马)作祭品的台湾民俗科仪。
一说与孤魂信仰有关。依台南市后壁区崁顶劝善堂庙公黄神赐在1948年口述,缘起于清末钦差官林进由诸罗县押解库银,途中遭盗贼拦截,官兵在搭乘竹筏到八掌溪崁顶岸边后,最后于沼泽被淹死。村民为安抚亡灵,在池府千岁圣诞农历六月十七日同一日举行祭拜。
劝善堂也有说法是祭祀在八掌溪旧河道沼泽地械斗的亡灵。崁顶里长庄碧珠则说村民在村口沼泽杀盗匪,为让亡魂解脱,因此有此烧火马仪式。
另一说是瘟神信仰。象征驱赶瘟神、祈求丰收,在农业社会很盛行。火马相传为神将坐骑,以前用稻草制成,后来失传后按马形体以竹子编制骨架。
原先崁顶的习俗是用马造型的纸糊黏在香炉,在祭拜亡灵时点燃,以答谢池王爷出面化解冤魂不平之气。2005年,谢藏伍担任崁顶村长后,才将小体积的纸糊马只,改成用木材制作的大型火马。为了吸引游客,前往盐水武庙取经,设计可以让蜂炮由马腹中射出来,并到沤汪找纸扎师傅,才完成今日大型火马的原始造型。当时一只大型火马制作成本约三万台币。
桃园市龟山区岭顶里寿山岩观音寺也派人前往南台湾学习此科仪,在农历正月初十举行。
云林县水林乡蕃薯厝顺天宫也有此仪式,是用竹子编制纸马,在元宵节举行三天绕境夜巡射火马活动,适逢马年更扩大举办。
2016年时,崁顶劝善堂庙方准备的火马数量达三十四只,较去年多六只、较前年多十六只,也会申列无形文化资产。
崁顶的仪式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下午三时举行,劝善堂乩童先在案前起乩,一手持香一手拿法器,然后骑上纸糊马发号施令,祭典正式展开。火马依次施放,蜂炮从马腹部射出,接着庙方人员对淋上汽油,最末烧库银纸钱,由池王乩童带领众人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