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汤普森

✍ dations ◷ 2025-08-14 12:32:08 #1789年出生,1872年逝世,美国测量师,南卡罗来纳州阿布维尔人士,伊利诺伊州伦道夫县人士,黑鹰战争美国人士,伊利诺伊州法院法官,芝加哥历史

詹姆斯·汤普森(英语:James Thompson,1789年-1872年10月6日)是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的美国测量员,曾绘制芝加哥首份地籍图。汤普森25岁那年移居伊利诺伊州南部的卡斯卡斯基亚,此后大半辈子都在当地生活,工作以测量员为主。他受聘测量伊利诺伊州北部伊利诺伊与密歇根运河两端的定居点,于1830年8月4日完成测量运河东部尽头的芝加哥并绘出地籍图,此后返回卡斯卡斯基亚,谢绝芝加哥的土地为报酬,宁愿接受300美元现金。除测量工作外,他还出任过遗嘱认证法官、县委员等职位,还是黑鹰战争期间伊利诺伊州民兵军官。

芝加哥早在17世纪的地图上便已出现,18世纪末开始有移民定居。汤普森的地籍图便是后来名词“芝加哥”所指地方,改变密歇根湖西南湖畔地名不统一的历史,当地居民终于能为财产确立合法所有权。芝加哥后来急剧膨胀,汤普森的地籍图也随之扩展。1833年,不断成长的芝加哥注册为镇,1837年成为城市,1890年居民已过百万,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在多次历史庆典上纪念汤普森,他的墓地起初寂寂无名,后于1917年立起纪念碑。

詹姆斯·汤普森于1789年生于南卡罗来纳州阿布维尔,父亲约翰·波特·汤普森(John Porter Thompson)和母亲玛丽·格拉斯哥(Mary Glasgow)都是苏格兰-爱尔兰裔移民,美国革命前移居此地。1802年,阿布维尔的苏格兰-爱尔兰裔在伊利诺伊州伦道夫县卡斯卡斯基亚附近建立定居点,汤普森的两个叔叔于1804年迁居该地,汤普森和兄弟1814年跟进。在卡斯卡斯基亚当过三年教师后,汤普森与堂妹玛格丽特(Margaret)成婚,此后在普雷斯顿附近定居,两人共有12个孩子。

1819年,汤普森完成测量卡斯卡斯基亚路(Kaskaskia Road)和科文顿路(Covington Road),两条路分别将伦道夫县与圣克莱尔县和华盛顿县连接。1820至1821年,他与大卫·安德森(David Anderson)和尼尔斯·霍奇基斯(Niles Hotchkiss)共同担任伦道夫县委员,参与该县的国家人口普查和同期县内人口普查工作。1821年,他受命担任美国测量师,并且一干就是20余年,在伦道夫县及周边测量多个项目,如1824年连接卡斯卡斯基亚与当时州首府万达利亚的公路,还曾于1830年2月测量伦道夫县与门罗县的边界。

1818年建州后不久,伊利诺伊州打算修筑运河连接伊利诺伊河与五大湖,进而让伊利诺伊河通过伊利运河与美国东部相通。1822年,国会授权该州修筑伊利诺伊与密歇根运河,并于1827年进一步授权把运河旁边的土地出售来筹集建设资金。根据计划,这条运河会把芝加哥西侧伊利诺伊河畔城市渥太华与芝加哥东面的密歇根湖相连。1830年,伊州诺伊州指派的运河修筑专员聘请汤普森测量运河两端土地,汤普森于7月5日完成渥太华测量,8月4日完成芝加哥测量 。

汤普森测量的芝加哥以金兹街(Kinzie Street)、麦迪逊街(Madison Street)、州街和德斯普拉恩斯街(Desplaines Street)为界,面积约0.97平方公里。美国政府1803年建成的迪尔伯恩堡挡在密歇根湖畔,所以地籍图没有延伸到该湖。图内分出58个街区,从东北向东南方向以牛耕式转行书写法顺序编号,图中街道宽20米,小巷宽4.9米。西部开拓先驱马克·博比恩(Mark Beaubien)的小屋位于其中一条街道,他还买下两个地号的土地。

汤普森为图上街道命名,其中伦道夫街(Randolph Street)等街道是以伦道夫县及周边各县命名。湖街(Lake Street)是因为街道位于迪尔伯恩堡南侧,靠近芝加哥河,从当时情况看很可能是第一条抵达密歇根湖的街道。迪尔伯恩街(Dearborn Street)是距迪尔伯恩堡最近的南北走向街道。金兹街、拉萨勒街和威尔斯街(Wells Street)均以当地历史人物命名。地籍图上没有州街和麦迪逊街这两个名称,其中州街只是图上芝加哥和迪尔伯恩堡的边界。

测量完芝加哥后,汤普森返回伦道夫县,报酬方面他选择300美元现金而非芝加哥的一块土地。1831年,他重新测量卡斯卡斯基亚路和科文顿路,1833年又重新测量连接卡斯卡斯基亚和万达利亚的公路。1831年,汤普森开始出任伦道夫县遗嘱认证法官,曾处理伊利诺伊州早期政治家沙德拉奇·邦德(Shadrach Bond)和皮埃尔·梅纳德(Pierre Menard)的财产。1848年生效的伊利诺伊州新宪法规定县法官直接负责遗嘱认证,汤普森的职务被县法官约翰·坎贝尔(John Campbell)取代。1832年黑鹰战争爆发后,他在伊利诺伊志愿骑兵队任中尉,后晋升上尉。汤普森曾测量伊利诺伊州许多县和城镇,年龄渐长后还有儿子帮忙。1859年,他已是伦道夫县副测量师,而且名声在外:“不管啥时候只要有人提到詹姆斯·汤普森的名字,就肯定会与测量工作有关”。他的许多家人都成为测量师,包括兄弟、儿子和女婿。1872年10月6日,汤普森在兰道夫县辞世,遗体葬于普雷斯顿公墓。

芝加哥早在17世纪的地图上便已出现,18世纪大部分北美洲地图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城市名称多种多样。让·巴蒂斯特·波因特·杜萨布尔(Jean Baptiste Point du Sable)是首位迁至当地的永久居民,最迟于1790年在芝加哥河河口附近定居。美国政府于1803年在此建立迪尔伯恩堡,19世纪初开拓者陆续前来,1830年当地已有75人。

“芝加哥”的英语辞汇“Chicago”源自土著语,原指当地野生韭葱,指代今芝加哥河、德斯普拉恩斯河(Des Plaines River)等多个地点。汤普森的地籍图正式确定“芝加哥”所指地方,为土地交易打下基础。地籍图不但为当地立下网格街道布局体系,还帮助居民确立财产的合法所有权。19世纪30年代,芝加哥开始急剧扩张,于1833年获得首份城镇宪章,1837年又获城市宪章,地籍图也在1834年开始延伸。地籍图及其网格还代表19世纪芝加哥开发期间商品化的土地,这些网格与轻捷木骨架建筑的出现一起推动城市快速发展。19世纪中期,芝加哥成为美国交通枢纽,进一步推动城市扩张,到1890年已有上百万居民,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

州街和麦迪逊街是汤普森地籍图的基线,1909年,两街交叉点成为芝加哥地址体系的源头。为庆祝汤普森地籍图一百周年,芝加哥房地产管理局举办征文比赛,胜出者可以获得该市周边部分土地。汤普森的曾曾侄女获得第三名,奖励的土地位于惠顿。《芝加哥论坛报》值地籍图125周年之际庆祝“芝加哥生日”,断言芝加哥是世界上唯一能确定诞生日期的大城市。1954年,芝加哥商业协会的P·W·坤宁(P. W. Kunning)把汤普森原版地籍图捐给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卢普区开发项目37街区(Block 37)是以汤普森地籍图上编号的街区命名。

汤普森的墓地起初寂寂无名。1917年,有报导称芝加哥市议会某议员对选择州街和麦迪逊街交汇处作为芝加哥城市网格基线大惑不解,因为城市地理中心在其西侧很远的位置,经过调查,人们才发现这两条街道是汤普森测量的基线,进而获知他在城市历史上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市议会拨款在汤普森墓地竖立纪念碑,市长威廉·黑尔·汤普森(William Hale Thompson)这年5月30日揭幕。

相关

  • 宿主宿主(英语: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最终宿主(primary host或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物的成虫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
  • 细齿兽类细齿兽科(学名:Miacidae)是古新世至始新世(约6500-3300万年前)的原始肉食性动物。细齿兽类演化至现今肉食性的哺乳动物。细齿兽类是细小像貂鼠的动物,身体及尾巴都很长。一些物种
  • 满城满城区,史称北平,在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是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区政府驻满城镇中山路。汉朝置北平县,属中山国,魏晋皆因袭之;东魏侨置之南营州永乐县治县内乐城(今县城
  • 立法院程序委员会立法院程序委员会,为中华民国立法院下设一特种委员会,主要功能为审查立法委员之提案形式是否完备,并排定院会议程顺序。意即所有议案进入院会一读之前,都需于程序委员会内进行讨
  • 同乡同乡,是来自同一家乡(祖籍或籍贯)或附近省、县,或与自己属同一语言、民系的人。华北人多称为老乡。广府人常见的叫法为乡里。闽南人、台湾人、潮汕人称为乡亲、家己人。客家人称
  • 热钱热钱(Hot Money),也称流资或游资(Refugee Capital),是指寻求短期回报的流动资金。获利抽逃是“热钱”的本质属性,这些资金流动速度极快,一旦投资者(通常是机构投资者)寻求到短线投资机
  • 地图可视化地图可视化是现代地图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将数据或者数据分析的结果形象化地表现在数字地图上,帮助使用者理解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地图可视化是数据可视化的一个分支。
  • 向焘向熹(?-1878年),字静安,号静庵,四川中江人,清朝官员。拔贡出身。向熹于1872年于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于1877年(光绪3年)奉旨接替孙寿铭担任台湾府知府。1877年-1878年间,他两度
  • 赵德吉国赵德吉亦作赵得吉(1896年-1954年5月23日),山东莒南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帝者,1954年在山东莒南县称帝。莒南县十字路镇西芦家林村人赵德吉,1925年加入九宫道,任盘主。1941年后
  • 于尔根·欣茨佩特于尔根·欣茨佩特(德语:Jürgen Hinzpeter,1937年7月6日—2016年1月25日),德国记者,因在韩国光州用相机记录光州事件并公之诸世而闻名。于尔根·欣茨佩特是德国广播电视联盟(AR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