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

✍ dations ◷ 2025-04-25 09:36:54 #解脱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梵语:मोक्ष,转写:mokṣa,或 मुक्ति〔mukti〕、vimoksha、vimukti),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解脱的梵语有多个,其中的词根muk-、mok-,皆来自同一语根muc,义即“解开”、“放开”。印度教的解脱理论主要是“与梵合一”,回到“梵我”境界,或“与神(自在者)合一”。有三个道路可以达到解脱:耆那教说七谛——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要想解脱必须通过持五戒(不杀、诳、盗、淫、蓄财)、修三宝(正智、正信、正行)的方式制御,一般主张修苦行,以此消除宿业,不生新业,即可达到寂静境界,最终解脱。耆那教还有一种Santhara仪式,是苦行的一种,即斋戒绝食,以此实现解脱的目的。为此印度每年有数百信徒饿死。佛教讲中道,不落二边,即不落入两个极端,破除简单二元论(英语:Dvaita)。如既不主张修苦行,也不主张随顺欲乐;既反对断灭,也反对常有。以中道修行,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无漏学的道路,通过禅定、念佛等法门,逐渐清除业,断除执着和烦恼,从较粗的烦恼——五下分结(疑结、边见结、戒禁取见结、欲贪结、嗔恚结)开始断,终至断除最粗的烦恼——五上分结(掉举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慢结、无明结),永远断除一切粗细的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解脱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之苦。涅槃有两种,阿罗汉的涅槃,是断除了我执、未断法执的果位。而入正等正觉的究竟涅槃,即成佛果位,已经断除法我二执。这在判教称为“渐教”,是渐次成就的教法,佛教也对部分利根者讲“顿教”、“圆教”,即通过明心见性,即生成佛,此一生便可以脱离轮回。

相关

  • 细胞壁细胞壁(英语:cell wall)是细胞的外层,在细胞膜的外面,细胞壁之厚薄常因组织、功能不同而异。它可以是坚韧的,有弹性,和有时坚硬的。它给细胞提供既有结构支承和保护,同时也作为一种
  • 拟核拟核(英语:nucleoid;意指“与核相似”,又译类核),也称核区(nuclear region)、核体(nuclear body)或染色质体(chromatin body)。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
  • 组织 (生物学)组织旧称
  • 正电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英语: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是一种核医学临床检查的成像技术。PET技术是当前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具
  • 肾sub水/sub中医传统上所指的肾,与现代医学及生物学中的肾脏大致上是指相近的构造,但是功能上并不完全对应。在脏象学说中,肾属五脏之一,属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而且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
  • 英寻英寻(㖊)是一种英美长度单位,1英寻为6英尺,约合1.8288米;不属于国际单位制。英寻(英语:Fathom)来自古英语“Fæthm”,表示“伸展开的双臂”,因而一英寻也就是两臂之长。如今这个单位的
  • 1930年1930年美国人口普查(英语:1930 United States Census)是美国历史上第15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美国的常住人口为122,775,046人,相比1920年美国人口普查,同比增长为13.7%。1930年的
  • 印巴战争印巴战争可以指:
  • 虐囚门事件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英语:Abu Ghraib torture and prisoner abuse;阿拉伯语:فضيحة التعذيب في سجن أبو غريب‎),又称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美英联
  • 詹姆斯·A·加菲尔德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英语:James Abram Garfield,1831年11月19日-1881年9月19日),美国政治家,第20任美国总统,共和党人。加菲尔德曾九任众议院议员(1863年-1880年),其后当上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