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脱
✍ dations ◷ 2025-10-19 05:50:52 #解脱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梵语:मोक्ष,转写:mokṣa,或 मुक्ति〔mukti〕、vimoksha、vimukti),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解脱的梵语有多个,其中的词根muk-、mok-,皆来自同一语根muc,义即“解开”、“放开”。印度教的解脱理论主要是“与梵合一”,回到“梵我”境界,或“与神(自在者)合一”。有三个道路可以达到解脱:耆那教说七谛——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要想解脱必须通过持五戒(不杀、诳、盗、淫、蓄财)、修三宝(正智、正信、正行)的方式制御,一般主张修苦行,以此消除宿业,不生新业,即可达到寂静境界,最终解脱。耆那教还有一种Santhara仪式,是苦行的一种,即斋戒绝食,以此实现解脱的目的。为此印度每年有数百信徒饿死。佛教讲中道,不落二边,即不落入两个极端,破除简单二元论(英语:Dvaita)。如既不主张修苦行,也不主张随顺欲乐;既反对断灭,也反对常有。以中道修行,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无漏学的道路,通过禅定、念佛等法门,逐渐清除业,断除执着和烦恼,从较粗的烦恼——五下分结(疑结、边见结、戒禁取见结、欲贪结、嗔恚结)开始断,终至断除最粗的烦恼——五上分结(掉举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慢结、无明结),永远断除一切粗细的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解脱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之苦。涅槃有两种,阿罗汉的涅槃,是断除了我执、未断法执的果位。而入正等正觉的究竟涅槃,即成佛果位,已经断除法我二执。这在判教称为“渐教”,是渐次成就的教法,佛教也对部分利根者讲“顿教”、“圆教”,即通过明心见性,即生成佛,此一生便可以脱离轮回。
相关
- 营养器官营养器官通常指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 营养器官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植物生命,这些功用抱括了如:光合作用等。但在某些状况之下,可能有 无性生殖/营养生殖,意指,这些营养器官可能
- 大花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学名:Portulaca grandiflora),别称半支莲、松叶牡丹、龙须牡丹、金丝杜鹃、洋马齿苋、太阳花、午时花、并头草、狭叶韩信草、牙刷草、四方马兰、乞丐碗、向天盏,是马
- 星体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也称为celestial object)是在可观测宇宙中,经由科学确认其存在的物体、或是结构。天体可能像恒星、行星、彗星等结合较紧密的星体或类星体,也可能是指
- 迪奥戈·康迪奥戈·康(葡萄牙语:Diogo Cão,古葡萄牙语也作Cam,约1450年-?)是葡萄牙探险家,1580年代他沿非洲西岸进行了两次航行,成为了第一个发现并深入非洲第二大河刚果河考察的欧洲人,也是第
- 姚建年姚建年(1953年11月-),男,福建晋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
- 人工晶体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是一种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取代天然晶状体的作用。第一枚人工晶体是由John Pike,John Holt和Hardold Ridley共同设计的,于1949年11月29日,Ridley
- C2CC2C(Consumer-to-consumer),也称“私对私”是一种交易的方式,它是指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形式。C2C电子商务较著名的例子有EBay,淘宝等。 其他交易方式有:B2C(公司对个人,公对私)、B2B(公
- 拉沙热拉沙热(英语:Lassa fever)或拉沙出血热(英语:Lassa hemorrhagic fever, LHF),台湾译为拉萨热,是一种由拉沙病毒(英语:Lassa virus)所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热。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大部分
- 狮甲狮甲站是高雄捷运红线的一座捷运车站,位于高雄市前镇区中山二路及复兴三路、民权二路一带,古代为戏狮甲庄的大林尾聚落;而古代戏狮甲庄的戏狮甲聚落位于今一心路于文横至林森路
- V03AZ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V03(其它各种治疗用药品)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