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

✍ dations ◷ 2025-08-08 12:45:36 #解脱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梵语:मोक्ष,转写:mokṣa,或 मुक्ति〔mukti〕、vimoksha、vimukti),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学与哲学概念,指生命个体能够脱离世间生死轮回及其带来的各种苦,印度教、耆那教与佛教皆继承了这个观念,但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见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无漏学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许多种,如印度教讲禅定、瑜伽、诵咒语等,佛教讲诵陀罗尼咒、念佛、禅定等,依各教派传承而定。解脱的梵语有多个,其中的词根muk-、mok-,皆来自同一语根muc,义即“解开”、“放开”。印度教的解脱理论主要是“与梵合一”,回到“梵我”境界,或“与神(自在者)合一”。有三个道路可以达到解脱:耆那教说七谛——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要想解脱必须通过持五戒(不杀、诳、盗、淫、蓄财)、修三宝(正智、正信、正行)的方式制御,一般主张修苦行,以此消除宿业,不生新业,即可达到寂静境界,最终解脱。耆那教还有一种Santhara仪式,是苦行的一种,即斋戒绝食,以此实现解脱的目的。为此印度每年有数百信徒饿死。佛教讲中道,不落二边,即不落入两个极端,破除简单二元论(英语:Dvaita)。如既不主张修苦行,也不主张随顺欲乐;既反对断灭,也反对常有。以中道修行,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无漏学的道路,通过禅定、念佛等法门,逐渐清除业,断除执着和烦恼,从较粗的烦恼——五下分结(疑结、边见结、戒禁取见结、欲贪结、嗔恚结)开始断,终至断除最粗的烦恼——五上分结(掉举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慢结、无明结),永远断除一切粗细的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解脱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之苦。涅槃有两种,阿罗汉的涅槃,是断除了我执、未断法执的果位。而入正等正觉的究竟涅槃,即成佛果位,已经断除法我二执。这在判教称为“渐教”,是渐次成就的教法,佛教也对部分利根者讲“顿教”、“圆教”,即通过明心见性,即生成佛,此一生便可以脱离轮回。

相关

  • 联合国改革联合国改革,自从联合国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进行。联合国改革一词的指涉范围很广,包括从希望消灭联合国的到希望联合国有全面功能主张的支持者,都称他们的看法为联合国改革。而联
  • 倍他米松戊酸酯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为一固醇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以及皮肤炎和银屑病等等免疫性皮肤疾病。其他适应症还包含哮喘及血管
  • 基因家族基因家族(英语:Gene family),是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而产生两个或更多的拷贝而构成的一组基因,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一
  • 变种克雅二氏病变异型克-雅二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中的一种。 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疾患、行为改变和感觉迟钝。 疾病的潜伏期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潜伏
  • 茂才秀才,又称茂才。为古代东亚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随着时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变,但所指都属士大夫中的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年
  • 利非他明利非他明,是一种兼具兴奋剂和镇痛剂功效的精神类药物。它在20世纪40年代间被发明出来,20世纪50年代后在日本被大规模使用。
  • 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英语:mirror neuron)是指动物在执行某个行为以及观察其他个体执行同一行为时都发放冲动的神经元。因而可以说这一神经元“镜像”了其他个体的行为,就如同自己在进行
  • 黄凡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注意如果条目名称是繁体字要使用繁体的“消歧義”,简体字
  • 联苯苄唑联苯苄唑(Bifonazole,商标名Canespor ),音译比弗那挫,是一种软膏形式的咪唑抗真菌药物。它于1974年获得专利,并于1983年批准用于医疗。还有与尿素的组合用于治疗甲癣。最常见的副
  • CSesub2/sub二硒化碳(化学式:CSe2),是一种黄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和二氧化碳、二硫化碳一样,二硒化碳也被认为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二硒化碳首次是由硒化氢与四氯化碳反应后发现的。二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