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 dations ◷ 2024-11-05 16:27:35 #宗教改革
瓦勒度派(12世纪) 阿维尼翁教廷(1309–77年) 约翰·威克里夫(1320–84年) 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1417年) 扬·胡斯(约1369–1415年) 胡斯战争(1420–约1434年) 北方文艺复兴 德意志神秘主义(英语:German mysticism)九十五条论纲 · 德意志农民战争 · 施马尔卡尔登联盟 · 地方法官(英语:Magisterial Reformation) · 激进派(英语:Radical Reformation) · 反宗教改革路德 · 梅兰希通 · 闵采尔 · 慈运理 · 西蒙斯 · 比塞 · 奥劳斯(英语:Olaus Petri) / 劳伦丘斯·彼得里(英语:Laurentius Petri) · 伯尔金(英语:Louis de Berquin) · 加尔文 · 诺克斯 · 特鲁巴(英语:Primož Trubar) · 阿民念捷克地区 · 丹麦–挪威 / 荷尔斯泰因(英语:Reformation in Denmark-Norway and Holstein) · 英格兰 · 德意志 · 意大利(英语:Reformation in Italy) · 尼德兰(英语:History of religion in the Netherlands#Reformation) · 波兰-立陶宛(英语:Polish Brethren) · 苏格兰 · 瑞典 · 法国 · 瑞士(英语:Reformation in Switzerland)宗教改革(英语: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运动,也是新教形成的开端,主要由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亨利八世等神学家与政治领袖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早先批评天主教会的有识之士为约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驱,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在德意志宗教改革之前),可说是新教的先驱。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发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战争。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意志、波罗的海地区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随者(主要在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阵营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团体存在。天主教会在特伦托会议召开后发起了被后世称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运动,做为对宗教改革的回应及自省,而在这时期成立的耶稣会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国、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压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会。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义上的歧见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关键。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古腾堡发行的西方活字印刷术、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宗教改革本来是一次思想的大变革,但也引发了社会、政治、军事的大冲突,其出现与当时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系。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其中包括希腊文原文的圣经。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原文版。马丁路德研究希腊文圣经,认识到圣经里面讲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拉丁文翻译的“因信成义”,这对他是很大的触动。德意志的古腾堡对铅活字版印刷的发明带来了资讯革命,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宗教改革以前,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圣经,只能完全听信各地神父对经典与教义的解释。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带来对教会解释的质疑。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过印刷发行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印刷术使政治、社会、宗教和科学的思想更快更广地流通,大约在1500年,差不多有4万种书在欧洲14个国家中发行,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则占三分之二。在15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思考、研究,这对宗教改革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并没有怀疑神的意思,但确实带来了对教会传统、对教会权柄的质疑。1524至1525年间,鹿特丹的人文思想家兼神学家伊拉斯谟,就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议题与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展开激烈的论战,从此划分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的界限。人文主义发展到后来对神产生怀疑,不过那要到启蒙主义时期才渐显端倪。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几乎只有宗教信仰,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生。许多的高级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经营酒店赌场,公然贩卖赎罪券,并声称能以之赎回炼狱之刑。一些高级神职人员甚至卷入性丑闻,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会可以算是性丑闻的代表事件。虽然意大利本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圣伯尔纳定等教士的努力,并未对天主教义与教会产生太多的不满,但是在意大利之外的地区,逐渐对代表意大利人势力的天主教会高层产生不满,特别是在1418年天主教会大分裂结束之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情势。这些腐败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者对教会权柄的质疑,腐败带来的许多社会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就演变成社会运动和武装冲突。中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系。罗马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教宗为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派代表参加议会,亲自推动十字军东征,教会与政府在经济上也有许多纠葛。政治领袖也很自然地也介入宗教的事物,他们建立教堂、修道院,出兵支持十字军。这种密切联系的后果是信仰的问题马上演化成为政治,并进而军事的问题。宗教改革过程中,各级的世俗政权纷纷表明立场,并且使用政治、军事的力量支持自己的立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支持罗马,发诏书通缉马丁路德;德意志的选侯腓特烈三世则是马丁路德最坚定的支持者,将马丁路德保护起来;慈运理在日内瓦成立政教合一的新教政府,亲自上阵打仗捍卫自己的信仰;英国亨利八世为了离婚,宣布脱离罗马教会而成立盎格鲁宗,成为英国的国教,但信仰理念上的改革并不重视。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皇室,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和银行等中产阶级主导的机构。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对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这些社会的矛盾与信仰的矛盾混合在一起,引发社会运动和战争。马丁·路德在埃尔福特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Erfurt)获文学硕士,又学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获立为司祭。1512年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意志地区最早用德文对照新约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教会律法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赐,其他一切的律法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批判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重要节庆诸圣节前夕,使得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当时古腾堡活字印刷已经商业化超过两个世代,因而印刷的文字两周后传遍全德意志;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1521年1月3日教宗良十世终于下令将他处以破门律,驱逐出教,他原本只要改革教会一部分制度,从此他也不再承认教宗的权威。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罗马公教则称为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成为“路德会”或“信义宗”。他改革的教会仍保留《圣经》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乌利希·慈运理生于瑞士的威德赫斯城(Wildhaus),在巴塞尔、伯恩及维也纳受教育。慈运理在维也纳就读大学,当时候的维也纳大学正在推行教育改革。当时在人文主义者采尔蒂斯等人的领导下,促使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者的改革。随后,他又在巴赛尔大学内,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化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立场。于瑞士东部接受区牧的职务,在1519年成为苏黎士教会的牧师。慈氏精通各种语言,将无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等圣典,翻译成苏黎士的当地语言,后来,苏黎士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在1525年苏黎士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题是教会内道德的重整,他开始攻击赎罪券,且是有计划性的攻击。在圣礼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张:圣餐是一项纪念主的仪式,仅是象征性;基督不在圣餐之中。这点与路德有很大的不同。慈运理针对圣餐的问题和马丁·路得彼此意见不同,致使于1529年在马尔堡(Colloquy of Marburg)的会议中与信义宗分道扬镳,于是各宗派再度分裂一次。在慈运理受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影响,积极参与苏黎士这个城市的宗教改革,由于在瑞士是联邦体系,是由一个一个城市所组成的,而苏黎士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所以慈运理认为从此城市开始若成功则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慈运理采较宽容的态度,使得许多苏黎士人民纷纷响应,在慈运理带领之下逐渐脱离了罗马公教的管辖。但就在1531年慈运理作为随军牧师,在一场战役中阵亡,虽由他的助理起而代之,但整个改革运动就逐渐转移至瑞士的另一个城市日内瓦。虽然慈运理已殒命,不过他的学说在东瑞士甚至奥地利,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约翰·加尔文生于巴黎的诺阳,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后又到外地学习法律。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要义》一书,随即到瑞士的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年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使它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主张预选说: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赞同宿命论;相反的,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宗的各个教会,以长老会的发展最为蓬勃。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早期坚定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和其他神学家推行的更正教,后为要与王后凯瑟琳离婚,受拒于教宗克莱孟七世,因此1534年与新教合作,并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创立英国国教会,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几乎一模一样,并无二致,只是英国国王代替教宗成为宗派的领导人。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在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摄政下,圣公会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包括颁行《四十二条信经》和《爱德华六世公祷书》。在宗教改革之前,罗马天主教会不仅控制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还高高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独大局面,衍生了许多不同的新教教派,并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相结合,使各个王国迅速发展壮大。例如,英国的圣公会的建立使英国的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为后来的英国内战奠定了社会基础。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虽然宗教改革派进行改革的初衷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而脱离天主教会的新教国家成立新的国教,以同样的手段去打压甚至杀害天主教徒。但是这场改革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最初对不同信仰的包容到后来对不同政见的包容,这场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引申的政教分离,以及自由主义也是受宗教改革的影响。

相关

  • 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英语: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
  • 醋(英语:Vinegar),旧称为醯、苦酒等,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料。醋的成分通常含有3%-5%的醋酸,有的还有少量的酒石酸、柠檬酸等。理论上讲,几乎任何含有糖分的液体都可以发
  •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发育源于骨髓CD34+前体细胞,是连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桥梁,因为靠近周围神经末梢而很早就可以感受神经纤维的活动。肥大细胞激活后,可以释放炎症因子并募集
  • 最大呼气流量计峰值呼气流量(英文:peak expiratory flow,PEF),也称峰值呼气流量测定(英文: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是一个人的最大呼气速度,用峰值流量计测量,一个用于监测一个人呼吸空气能
  • 蒸发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过程,与另一汽化过程“沸腾”不同的是,蒸发只会发生于液体的表面,而且可在任何温度发生。在工业生产中,一般需要加热,可以在低于沸点时蒸发,也可以在沸点时进
  •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英语: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缩写为SEM),简称扫描电镜,是一种电子显微镜,其通过用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的表面来产生样品表面的图像。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
  • 发育产前(Prenatal)或产前发育(Prenatal development)是人类胚胎或胎儿在孕期的孕育过程,从受精,至诞生。通常,也可使用术语胚胎发育、胎儿发育,或胚胎学来表示。胚胎发育始于受精。
  • 达吉斯坦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Дагестан,罗马化:Respublika Dagestan;英语:Republic of Dagestan)位于俄罗斯最南部,东邻里海,北邻卡尔梅克共和国,西邻斯塔夫罗波
  • 立敕尔立敕尔(Albrecht Ritschl, 1822年-1889年),德国人,是十九世纪后半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立敕尔想要使信仰脱离经院哲学的宰制。他的系统反映着康德对纯粹理性的负面批判,及对道德性
  •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