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堆芯融毁事故列表
✍ dations ◷ 2025-05-17 18:23:59 #堆芯融毁事故列表
堆芯熔毁(英语:meltdown),又称为核熔毁或熔毁,是核反应堆因无法及时冷却而熔化造成的损毁。堆芯熔毁后可引发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外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在核电站中,堆芯熔毁稳定化系统(Core Melt Stabilization System)会用来减缓堆芯熔毁的影响,并确保核心保护壳的完整性。核泄漏虽也可指使用核动力的航海器具(如潜艇或航空母舰等)所发生的灾害,不过一般是指用核电站内发生的核熔毁事件,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堆芯熔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其中最主要是核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或因外界因素自动停止运作,即使控制棒已插入炉内,核裂变反应产生的热也会将累积在炉内,将水烧干。当燃料棒所包覆的锆锡合金(Zircaloy)因炉内温度过高而达到两千多度的熔点时,便可能使反应堆燃料棒中的核燃料如氧化铀外泄出燃料棒。炉内的水沸腾后所形成的高温水蒸气与锆锡合金接触时,会分解出氢气:当氢气无法排出而累积,与空气混合后,则可能会发生氢气爆炸而损坏压力容器及围阻体。堆芯熔毁之后果可能是放射性物质逸出反应堆压力容器,甚至是围阻体。没有破坏围阻体的核泄漏所发出的辐射导致的危害大多远比核武器的小,但若围阻体损坏,对邻近土地的长期污染很有可能远超过核武器爆炸。这是因为核电站储存的燃料及核废料量远超过核子弹,而且核子弹爆炸时已经将大部分的燃料给反应掉,因此原子弹的污染在短期内就会降低到可接受程度,而核电站严重事故释出的污染物质,不但数量庞大,也有数万年以上的半衰期。另外,核泄漏虽然不一定总会引发核灾害,但已是已知核能应用上的最大安全及环保隐忧。
相关
- 001–041、080–109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
- 哺乳动物听小骨进化哺乳动物的听小骨进化过程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完备 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个进化事件的过程展现了大量的演变过程,并成为预适应和已有结构再作用的最佳范例。在爬行
- 门罗县门罗县(Monroe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1,757。县治福赛斯 (Forsyth)。成立于1821年5月15日,县名是
- 威廉·约翰森威廉·约翰森(丹麦语:Wilhelm Johannsen,1857年2月3日-1927年11月11日),丹麦植物学家、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以发明“基因”、“表型”、“基因型”等术语而知名。1909年出版有
- 沈 岩沈岩(1951年10月19日-),北京人,中国医学分子遗传学家。1984年毕业于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
- Barbier反应巴比耶反应(Barbier reaction)是一个有机反应。它是指在羰基化合物等亲电试剂的催化下,卤代烃和铝、锌、铟、锡等金属或者其盐类等作用生成有机金属试剂,并与反应体系中的羰基化
- 阿肯那顿阿蒙霍特普四世(按不同的时间体系估计,去世于前1351年-前1334年之间),后改名埃赫那吞(Akhenaten,亦译做埃赫那顿),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
- D11(Antifungals for dermatological use)(Emollients and protectives)(Preparations for treatment of wounds and ulcers)(Antipruritics, including antihistamines, anesthetics,
- Johns Hopkins约翰斯·霍普金斯(英语:Johns Hopkins,1795年5月19日-1873年12月24日),美国富商和慈善家。其名字中的“约翰斯”(Johns)为其曾祖母的姓氏,而并非英文中常见的John。今有以其命名的约
- 邓昌黎邓昌黎(1926年9月5日-),物理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市,其兄为已故著名小提琴家邓昌国。少年时代就读北平私立志成中学。1946年北平辅仁大学物理学士。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