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心

✍ dations ◷ 2025-10-17 10:04:15 #有分心
有分(梵语:bhavānga,巴利语:bhavaṅga),佛教阿毘达摩术语,心识的一种形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由赤铜鍱部提出,现仍传承于巴利佛教中。巴利佛教的有分识学说,主要祖述于《发趣论》与《清净道论》,将有分视为是心的14种作用之一,执行有分作用的心称为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有分识(bhavaṅga-viññāṇa)。有分识学说,与大乘佛教中的阿赖耶识学说与如来藏学说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因为历史文献不足,现代佛教研究者尚无法确定这些学说之间的关连。有分(bhavaṅga)的字根来自有(bhāva),以及分(aṅga)。在十二缘起中,有(bhāva)为有情存在的状态,在阿毘达摩中又有三有或四有等说法。āṅga有“支”、“分”、“部分”、“肢体”之意,是构成的要素或原因之意。禅支,七觉支及八正道都使用了这个单字。在巴利论藏中,《发趣论》是首次提及有分的论书,在《弥兰陀王问经》中也提到这个名词。随后的《摄阿毘达摩义论》及各个经论注释书,都广泛应用了这个名词。现存文献引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世亲时代,当时被认为是分别说部提出。世亲特别提及是由分别说部下的赤铜鍱部提出。在唯识学派论书中常引述此学说,将有分识等同于阿赖耶识。在汉传佛教论书中,记载的有分识学说,分为七心,九心轮,和大乘佛教的阿赖耶识等。在巴利论藏的注释书中,从前生最后一刻死心直至今生最后一刻死心之前,作为三界诸有情的基础心的十九心,以有分识而存续。《解脱道论》将心识的变化过程,分为七心,有分为心的基础,为意识内在最深层的根源。七心以有分为根,在受到外缘时,依序产生转见心,之后生起所受心、所受心、分别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等七心。当外缘灭去,心识回归有分。藏传《摄大乘论》中,也记载了有分及七心,但此段在汉译本中没有。《解脱道论》用菴罗果譬喻诠释了“夹胜心起”的过程:在紧闭着宫门的宫殿中,国王躺卧睡觉(有分心),哑女在侧服侍,王后坐在旁边,臣属站列于前,聋人在宫门口守门。果园守护人采摘了芒果带到宫门前要献给国王,他叩击宫门(眼门色事夹)。国王听到,命哑女去开门(有分心起)。哑女到宫门口用手势告诉聋人开门(转心,能引发)。聋人开门取得芒果(眼识、见心)。国王拿起了刀,哑女将芒果带入宫殿交给臣属(受持心,等寻求)。臣属将芒果交给王后(分别心,等贯彻)。王后将芒果洗净生熟分开放置后献给国王(令起心,安立)。国王吃芒果(速心,势用)。国王吃完后评说其好坏(彼事心,返缘)。国王继续睡觉(有分心度)。据此譬喻,有分为心王睡眠不活动时的状态,是心的根源,如同线团般,连系一切。当受到外缘时,就会依有分而起心识的作用。因此印顺法师认为,有分识学说是在一意识论、一心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按现今的南传上座部理论,心根据其构成成分可分为89种,根据各自不同作用,可分为14种,有分是心的14种作用之一。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增支部》中有光净心的叙述,在《增支部》的注释书中,皆认为此光净心即是有分心,如《满足希求》解释有分心不受染污,但因速行心受染污,故有分心也被认为是染污的。《殊胜义》认为,如同河水源头清净一般,因为不善心是由有分心中流出,因此不善心的本性也是清净的。《小部》义注〈大义释〉中也有类似说法世亲《大乘成业论》记录赤铜鍱部提出有分识,六识身即是有分识,为生命前后相续的主体,三有之因。现代学者多有相同议论。类似的学说尚有大众部提出的根本识、化地部提出的穷生死蕴,大乘论师认为,这些学说所说的主体心识异于六识身而别有自体,皆等同于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或异熟识等。水野弘元认为,根据有分识学说,在心转向时,内在有分识会暂时丧失,无法保持一类相续,在理论上有缺失之处。印顺法师认为,一心论者中,由识来作解说,可分为意界是常论,与有分识二派。大乘佛教的真常唯心派,与意界是常、心性本净这两派之间有关连。Rupert Gethin认为,有分识学说并没有清楚说明不善的禀性(随眠)是如何跟着有分传递到下一生。它对于心性本净的解释,也引出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泰国上座部佛教长老佛使比丘,曾批评《清净道论》中的有分识学说为常见,对缘起的解释错误,引起南传佛教内的争议。

相关

  • 合成药物列表合成药物列表
  • 吞咽痛吞咽痛 (odynophagia、/oʊ-dɪnˈə-feɪˈjəˌ-jiː-ə/;由 odyno "痛" + -phagō "吞咽") 指当吞咽时所产生的痛感。 可能在口腔或咽喉部感觉到疼痛,而且吞咽障碍可能会或
  • 酚甲烷双酚A(Bisphenol A,缩写为BPA),台灣多稱之為酚甲烷。一种化工原料,是已知的内分泌干扰素(环境荷尔蒙)。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两个酚官能团。双酚A被用于合成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
  • LibGen创世纪图书馆(英语:Library Genesis,缩写为LibGen)是科学论文及书籍的搜索引擎,可以免费提供被挡在付费墙(paywall)(英语:paywall)后的内容。截至2018年6月,创世纪图书馆数据库宣称其
  • 舌骨会厌韧带舌骨会厌韧带(hyoepiglottic ligament)是连接会厌的前表面与舌骨的主体上边界之弹性韧带。用罗伯特·雷诺兹·麦金塔(英语:Robert Reynolds Macintosh)喉镜叶片进行直接喉镜检查
  • 肾脏疾病肾病变、肾脏病(英语:Nephropathy、kidney disease、renal disease),又称肾损伤,指肾脏的疾病或是功能损伤。又分成非发炎性的肾病(英语:Nephrosis),以及发炎性的肾炎(英语:Nephritis)。
  • 酵素工程学酶工程(英语:Enzyme engineering)又可以说是蛋白质工程学,利用传统突变技术或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蛋白质上的氨基酸进行突变,已改变蛋白质之化学性质和功能。例如:在酵素的应用上,
  •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
  • 科学学科学学是一门主要以经验方法对科学进行整体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关于科学的科学。科学学向人们回答的问题主要是:究竟什么是科
  • 撒母耳·艾利托塞缪尔·安东尼·阿利托(1950年4月1日-),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2006年1月31日被乔治·沃克·布什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法学院,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