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大主教
(贾斯汀·韦尔比)
普世圣公宗主教长会议
兰柏会议
普世圣公宗咨议会
主教/教区
主教制
基督教 · 基督教教会
(耶稣 · 基督 · 圣保罗)
圣公宗(历史)
圣公宗高派
牛津运动
使徒继承
圣职 · 大公会议
坎特伯里的圣奥思定 · 比德
中世纪座堂建筑
亨利八世 · 英格兰宗教改革
托马斯·克兰麦
废除修道院
英国国教会
爱德华六世 · 伊丽莎白一世
马修·赫顿 · 理查·胡克
詹姆斯一世 · 《钦定版圣经》
查理一世 · 威廉·劳德
非效忠者分裂
女性神职人员
同性恋 · 温莎报告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基督教神学
教义 · 《三十九教条》
卡洛林神学家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圣礼 · 玛利亚 · 圣公会圣人
《公祷书》
早/晚祷崇拜
圣餐礼 · 教会年历
正典
《说教书》
圣公会派别
高派教会 · 低派教会
广派教会
合一运动 · 修道
祈祷 · 音乐 · 艺术
盎格鲁大公主义(英语:Anglo-Catholicism)或译安立甘大公主义,有时又被不甚准确地译为“盎格鲁天主教”,是圣公宗高派中尤其重视天主教传统的一个派别。一部分盎格鲁大公主义者甚至承认教宗的权威,主张与天主教完全共融(即“圣公宗教宗主义(英语:Anglican Papalists)”)。卡洛林神学家(英语:Caroline Divines)早在17世纪就出现一些类似盎格鲁大公主义的思想。后来,盎格鲁大公主义思想在19世纪初主张在圣公宗内恢复天主教传统的牛津运动中正式诞生。
虽然有时人们会将圣公宗高派与盎格鲁大公主义,以及圣公宗低派与福音派圣公宗(英语:Evangelical Anglicanism)混为一谈,但正如圣公宗中的低派教会并非都奉行福音派圣公宗神学,并不是所有圣公宗的高派教会都接受盎格鲁大公主义。一些圣公宗高派教会在天主教传统的继承问题上会采取比大公主义更加折衷的做法。
在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使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控制以后一段时间,脱离罗马的英格兰国教会(即后来圣公宗的母体)在一段时间内在宗教改革问题上采用了相对保守的立场,在早期的教会文件《十条信纲》、《六条信纲》并未否定炼狱、真实临在说、圣徒敬礼、为亡者祈祷,以及告解等天主教核心教义。
到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六世统治期间,爱德华六世推翻倾向天主教传统的《六条信纲》,使英国国教会进一步向基督新教的主张偏移。此后,玛丽一世在位期间,因玛丽一世是天主教徒,英国教会重新恢复为天主教会的一部分,但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一世重新确立英国教会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规定,使罗马教廷将伊丽莎白一世绝罚。不久后,融入许多喀尔文主义改革神学的《三十九条信纲》出炉,奠定了今日圣公宗神学的基础。但《三十九条信纲》依然是一份相对温和保守的宣言,在许多问题上都在欧陆宗教改革者与天主教之间的折衷立场。圣公宗也没有建立长老制或会众制一般的教会结构,而是依然维持传承自天主教会的主教制。
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批卡洛林神学家(英语:Caroline Divines)。他们反对欧陆马丁·路德、喀尔文,以及英国本土的清教徒的理念,主张使徒统绪(宗徒传承)、强调圣礼的重要性以及仪式、教堂装饰的美学。卡洛林神学家的思想可谓盎格鲁大公主义的滥觞,19世纪的盎格鲁大公主义者不少主张都基于卡洛林神学家的论述。
至19世纪初,英国的圣公宗出现了礼仪不规范、信众热情下降的问题。有感于此,当时在牛津大学任驻校牧师的约翰·基布尔发起一场牛津运动(因该运动的中心在牛津,故名),希望借此复兴教会。牛津运动主张圣公宗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新教教会,而是直接与历史上的大公教会薪火相传,与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以及北欧实行主教制的信义宗教会具有相似的地位。牛津运动的一派比起该运动的其他派别更重视天主教传统,成为今日盎格鲁大公主义起源。然而,牛津运动不久后就受到了圣公宗内福音主义的教士的挑战,而且最后福音主义派的教士占了上风,使一部分盎格鲁大公主义者脱离英国国教会加入天主教会,但大部分盎格鲁大公主义者依然留在圣公宗英格兰教会内。
目前,盎格鲁大公主义可分为三派。一派神学上较为保守的盎格鲁大公主义者主张完全接纳天主教的神学、反对按立女圣职者等做法。20世纪末以后,一部分圣公宗中属大公主义的牧师因不赞同与圣公宗主流按立女圣职者等做法脱离,以个别教长管辖区的方式带领信众直接加入天主教。他们也获教宗特赦,即使已婚依然获认可为天主教司铎。而另一派较为拥护自由主义神学的盎格鲁大公主义者则被称为“自由派盎格鲁大公主义(英语:Liberal Anglo-Catholicism)”者,较知名的组织包括AffCath(英语:Affirming Catholicism)(Affirming Catholicism)与大公主义牧者协会(英语:Society of Catholic Priests)(Society of Catholic Priests)等。另一派盎格鲁大公主义者思想倾向激进正统主义,既批评保守派,也批评自由派,反对天主教中盛行的托马斯主义与新经院派哲学(英语:Neo-scholasticism),主张恢复“基督信仰的本源”。
英国工党籍前首相贝理雅曾是一名盎格鲁大公主义者。他在卸任后获天主教会接纳,改宗天主教。
盎格鲁大公主义高度重视教会传统礼仪,主张他们的宗教实践是教会分裂前的传统与卡洛林神学的有机结合,使教会达到了圣而公(catholicity and apostolicity)的境界。在有关圣餐礼问题上,盎格鲁大公主义与天主教一致,相信圣体的真实临在说、有圣体崇拜,且圣餐(圣体)必须使用无酵饼。此外,有别其他派别的圣公宗采取较暧昧态度,盎格鲁大公主义较重视告解与傅油。因《三十九条信纲》对圣母敬礼(英语:Marian devotions)问题避而不谈,一些(但并非所有)盎格鲁大公主义者也支持信众圣母敬礼。此外,盎格鲁大公主义也主张圣公宗保持了传承自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使徒统绪。
部分盎格鲁大公主义认为他们的礼仪内在是福音主义的,而形式上则是与天主教传统高度一致。一些盎格鲁大公主义者赞同。许多盎格鲁大公主义者都对16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马修·帕克的主张“很久以前开始,英格兰教会就用另一种异于天主教会的方式实践基督教教父们的理念”表示认同。
除少数教宗主义者外,多数盎格鲁大公主义者并不承认教宗的权威。
美国宾州一间奉行盎格鲁大公主义的圣公宗教堂,可见布局与天主教会非常相似、十字架上亦有耶稣苦相
《圣公会礼文》(Anglican Service Book),盎格鲁大公主义的重要礼仪指导书之一
普特尼圣玛丽教堂,一间奉行自由派盎格鲁大公主义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