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日语:天城)是一艘二次大战期间由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与操作的航空母舰,是云龙级航空母舰的第二号舰,其舰名取自静冈县境内伊豆半岛的天城山。最高峰万三郎岳海拔达1,407米的天城山是日本知名的杉木产地,是当时日本海军军舰甲板最常用的铺面材料。
下水完工时机已经非常接近二战末尾的天城号,因当时日军严重缺乏舰载机与飞行员而从未实际投入战场。一直停泊在吴港内的天城号在多次遭美军空袭后于1945年7月28日时在港内遭炸受损、进水后沉没。由于二次大战在天城号沉没后不久的9月2日时结束,且二次大战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艘航空母舰在作战中沉没,使得天城号成为全日本海军、乃至于全世界最后一艘战损的航空母舰。
日本曾有过一艘天城号航空母舰,是赤城号的同型舰,但此舰在关东大地震被震毁,故日本海军再把此舰命名为“天城号”是想补偿原本失去了的天城号。
“天城”原本选用云龙级航空母舰的主机,可是因为造船厂的资源紧缺,所以“天城”和“笠置”改用新铃谷级重巡洋舰的主机。
该舰的建造是在1942年10月1日时于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开工,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
1945年2月后,日本航空母舰因为已缺乏飞行员而全部停止活动,停于军港之内,天城号和同型舰葛城号于3月19日在吴港被美军战机空袭而受轻伤,之后两舰停泊于吴港三子岛(日语:三ツ子島 (広島県))(三ツ子島)附近海域。为了避开美机空袭,两舰的飞行甲板上都加上植物、田地和小屋等各种伪装,假扮成小岛。
之后,天城号又在7月24日与7月28日两度遭到美军空袭,伪装被美军飞行员识破的天城号在遭到三枚炸弹损伤后因船员紧急处理不当,船身进水过多而于吴港内翻覆座底,以战损收场。浸泡在水中的舰身在摆放几年后,于1947年7月31日打捞出水,并解体报废。
1947年8月、部分拆解中之舰底经改造让渡运输省铁道总局作浮动修理平台并由东兴丸拖曳至函馆港。尔后因函馆船渠机能回复可承接青函连络船之修理于次年8月宣告停用后出售予拆船公司。
云龙级的天城号是日本海军史上第二艘同名的航空母舰,与第三艘同名的军舰,前两代的天城号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