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朝官员服饰
✍ dations ◷ 2025-08-13 04:53:07 #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清廷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初定补服制度,顺治年间有改动,至乾隆朝定制无改。清代官服中有对襟马褂,前胸的补子一分为二。因有补子,又称补服。补服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马褂”。补服都是玄色(因避玄烨讳,称石青色),衣料为云缎。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附及其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为圆补,镇国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皆为方补。亲王和郡王的朝服的颜色用蓝及石青,曾被赏赐金黄朝服者,则可以用。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
亲王补服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勒补服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镇国公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奉恩将军补服,前后绣虎,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带用红色。品官补服前后绣补子,吉服冠,顶用镂花珊瑚。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镇国将军、子爵补服身前身后麒麟各一方。辅国将军、男爵补服身前身后狮各一方。奉国将军补服身前身后豹各一方。奉恩将军补服身前身后虎各一方。妇女品官之补服,文武命妇受封者,亦得服用,各从其夫或于之官品以分等级。社稷、时享太庙,执事官服补服。清代补服穿着关于违例的种种规定补服的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按照规定使用将会受到惩处。清代设立了一系列关于补服穿用的细则,对如有违反也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条例。清朝补服较明朝官服补子略小,一般在30厘米左右。亲王用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间行龙。郡王用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用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和固伦额驸用四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民公、侯、伯均用四爪正蟒二方,前后各一。补服色用均石青。清代官员朝服上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沿袭明朝制度。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另外,都御史、副都御史、给事中、监察御史、按察使、各道均为獬豸。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努尔哈赤信奉佛教,佩挂念珠,时时念佛。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二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帽分朝朝冠和吉服冠,各分为冬冠和夏冠。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一般官员用熏貂,高等的可以用青狐,只有皇帝可以用黑狐。顶戴指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朝冠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改以玻璃替代:一品朝冠饰红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二品朝冠饰红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三品朝冠饰蓝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四品朝冠饰蓝色不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五品朝冠饰白色透明玻璃及单眼花翎六品朝冠饰白色不透明玻璃及无眼蓝翎七品朝冠饰素金及无眼蓝翎八品朝冠饰阴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九品朝冠饰阳纹镂花金及无眼蓝翎无官品者朝冠饰无眼蓝翎(无顶珠)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满语:ᡶᡠᠩᡤᠠᠯᠠ,转写:funggala)。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但有例外如顺承郡王泰斐英阿,由傅恒代奏:“某王年幼,欲戴之以为美观。”,乾隆皇帝允之,并赐皇次孙今封定王者三眼翎,曰:“皆朕之孙辈,以为美观可也。”由是亲、郡王屡有蒙恩赐者。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相关
- 厚壁菌门见内文厚壁菌门(学名:Firmicutes)是一大类细菌,多数为革兰氏阳性,有细胞壁的结构。少数,如柔膜菌纲(Mollicutes)(如支原体),缺乏细胞壁而不能被革兰氏方法染色,但也和其余的革兰氏阳性菌
- 梅什科一世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35年-992年5月25日),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公爵(约960年-992年在位)。梅什科一世是半传说式的波兰公爵谢莫梅斯乌(英语:Siemomysł)的儿子、莱斯泰克(英语:Le
- 鼻出血鼻衄,俗称流鼻血、淌大寒,称鼻出血,是指由于鼻孔内的毛细血管脆弱,血管受到破坏后,血液从鼻孔里流出,是一种医学上的疑难病症。大多数是从一个鼻孔里出,但偶尔也会两个鼻孔一起出。
- 问答系统问答系统(英语:Question answering),是未来自然语言处理的明日之星。问答系统外部的行为上来看,其与目前主流资讯检索技术有两点不同:首先是查询方式为完整而口语化的问句,再来则是
- 亚美尼亚共和党亚美尼亚共和党,亚美尼亚主要政党。该党目前是亚美尼亚最大的右翼政党,目前有14万党员。该党是亚美尼亚独立后最早成立的政党。
- 咀嚼肌咀嚼肌指参与咀嚼的四对肌肉。咀嚼可分为咬合及张口两个动作,其中咬合肌(英语:mastication)共有三对。仅有外翼肌(英语:lateral pterygoid muscle)一条负责将颞颌关节(英语:Temporoma
- 脂肪便脂肪便(英语:Steatorrhea 或 steatorrhoea)指的是粪便中含有过量的脂肪,导致大便太笨重难以被冲掉。脂肪大便通常看起来苍白、油油的且具恶臭。
- 物价升幅通货膨胀(英语:inflation,简称通膨)本意为货币流通数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货币流通数量增加,而使得物价水准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也就是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
- 朱颖朱颖(1971年11月2日-1999年5月8日),《光明日报》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贝尔格莱德记者。1999年5月8日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B-2飞机轰炸,与丈夫许杏虎一起遇难。1971年11月
- 国内数个少数民族进行强制迁徙苏联的人口转移(俄语:Депортации народов в СССР)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驱逐“反苏”的人口类别,通常被列为工贼,驱逐整个民族,劳动力转移,组织迁移,并用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