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筹

✍ dations ◷ 2025-02-24 05:07:23 #东亚古代数学工具,数字

算筹或称筭子、算子,是汉字文化圈古代一种十进制计算工具。起源于中国商朝的占卜,占卜用现成的小木棍做计算,就是最早的算筹。古代筹、策、算三字都带竹头,表示用竹制成。策为束字加竹头,表示手握一束竖立的算策,作为占卜之用。筹可能代表周易八卦横向排列时用的阴阳竹,算筹横竖二式,可能来源于此。

周朝用木枝制成算筹,汉代用竹、骨、象牙、玉石、铁等材料制作,长一般在12厘米左右,直径为2至4毫米。最初的算筹的截面是圆形的,后来变成三角、四角形。

其算法用竹。直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觚,为一握。

其算法用竹。广二分,长三寸,正策三廉(三角形)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干之策也。负策四廉(四方形),积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

日本算家所用算筹,少用竹制,多用小木片制作,因此称为“算木”,长者叫策,短者叫筹。。

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则称为筹算。算筹一般布置在地面、桌上等平面运算;南宋黄伯思著《燕几图》中列举布算桌,长7尺,宽5尺许,小布算长宽为5尺余。清代数学家劳乃宣说:“盖古者席地而坐,布算于地,后世施于几案”。日本古算书中有带方格子的算筹板图。此外北宋数学家贾宪将万、千、百、十、步作为算筹位值标记:他将七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写成

然后将算筹按位值布位。

一本十八世纪日本数学书籍中有一幅格子筹算版,其上方标记千百十一分厘毛等数量级。

算筹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从可考了,但是早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期就已普遍使用了。算筹采用的是十进位制的记数方法,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数值也就相应不同,每进一位数值乘10,并且在算筹盘上,以空位表示0。为了不使数字和数位混淆,算筹采用纵式和横式两种方法记数。中国古代算筹记数,采用十进位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这样纵横交替摆放,就可以摆出任意大的数字来了。孙子算经记载:

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万相当

,此外又说明用空位表示零。。在进行乘法时,“言十即过,不满自如”,即“逢十进一”。

《孙子算经》习惯用“置”表示放置算筹:“置一十九道”,“置周三百六十”,而不用“写下”,说明算筹是运算器具,不是书面计算。

成书于前202年至前186年之间算数书一样用“置”。

南宋数学家开始用书写算草代替算筹算板,为了减少书写的笔划,将4、5、9的筹码简化;为了算草需要,引入〇符号。

日本数学家关孝和将算筹用于代数。后来日本数学家发明用汉字代替算筹。

相关

  • 豆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五十一个(七划的则为第五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豆部归于七划部首。豆部通常从左方、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英语:least squares method),又称最小平方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方法。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的求得未知的数据,并使得
  • 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或称有关单位、相关部门、有关方面,相当于古籍所称的有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媒体使用的一种代称,指与事件有关系的部门或组织。由于“有关部门”之表
  • 中枢听觉系统听觉通路(英文:auditory pathway),简称听路,是指与听觉产生相关的一系列解剖结构。听觉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之外的部分称为听觉外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部分称为听觉中枢或中枢听
  • 吉布斯相律吉布斯相律是由约西亚·吉布斯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公式,说明了在特定相态下,系统的自由度跟其他变量的关系。它是相图的基本原理。吉布斯相律的表达式为:式中,
  • 永元 (东汉)永元(元年:89年 - 末年:105年四月)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第一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计17年。章和二年二月汉和帝即位沿用章和年号,次年正月初一(89年1月30日)改元永元。永元十
  • 安特生安特生(1874年7月3日-1960年10月29日),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本名约翰·古纳·安特生(瑞典语: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是他的中文名字。安特生是中国现代考古
  • 克莱斯泰乡坐标:58°4′26″N 26°50′7″E / 58.07389°N 26.83528°E / 58.07389; 26.83528克莱斯泰乡(爱沙尼亚语:Kõlleste vald),是爱沙尼亚的一个乡,位于该国东南部,由珀尔瓦县负责管辖
  • 天草五桥天草五桥是连结熊本县宇土半岛先端之三角港至天草诸岛的大矢野岛、永浦岛、池岛、前岛的五座桥梁的总称。1966年(昭和41年)9月24日,开通。
  • 吴鸿源吴鸿源,字春坡,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抗法名将,本籍福建省同安县。 行伍出身的吴鸿源于1869年(同治8年)奉旨接替萧瑞芳,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