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斑病
✍ dations ◷ 2025-05-16 20:41:04 #白斑病
口腔白斑(英语:Leukoplakia,又可称口腔白斑症)通常是指一种紧附于口腔黏膜上发生的白色斑块的症状,且和口腔癌的形成有所关连。发生斑块的伤口周围形状通常不规则,且其外观有可能随时间发展而变化。
此处的白斑一般指发生于口腔中的病状,但类似症状有时也可能发生于尿道或消化系统的周围。医学上导致口腔白斑发生的实际的原因如今尚未完全判明;可能导致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过度饮酒或是嚼槟榔。白斑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演变至癌症发生的组织变异现象。癌症的发生几率与组织变异的类型有所关连;约15%的区域性白斑或70-100%的增值性白斑症状有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一般常见的治疗措施依照症状的类型而有所不同;若异常的组织由外观可见,或范围尚未扩大,一般可由外科手术移除;其他情况下,三至六个月的追踪时间应为充足。通常患者会被建议停止抽烟或控制饮酒量;一般情况下约半数的病状能够经由减少吸烟来控制 ;若持续吸烟,约三分之二的白斑症状可能会持续加重。白斑症的发生几率通常与年龄成正比;多数发生的患者年龄为30岁以上;70岁以上的男性发生此症状的几率最高可达8%。
相关
- 不特定的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简称NSIP)属于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症状包含咳嗽、呼吸困难,以及疲倦。目前认为属于一种自体免疫有关,可能为未分化
- 分裂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全球约有3%人口会出现这种障碍,但当中只有极少数人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病。分裂性人格障碍共有9项常见特征,包括:
- 劳动劳动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和目的。但不论是在哪一种社会体系中,抽象地来看劳动一般有以下的目的:通过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但能够在自然界幸存下来,而且能够不
- 核电存废问题核电存废问题是人类社会对核能发电使用的持续的争议性讨论。第一个成功的核裂变实验装置在1938年的柏林被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莉泽·迈特纳和弗瑞兹·斯特拉斯曼制成。在
- 末次冰期末次冰期(英语: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于约11万年前,终于1.2万年前。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现数次的进退。冰退称为间冰段
- 狩猎旅行狩猎旅行(safari,发音为/səˈfɑri/)。指的是在非洲大陆移动,进行狩猎或观赏野生动物的一种海外旅行方式。本词于19世纪晚期始出现于英语。safari于斯瓦希里语内为旅行之意,字源
- Psychoactive蟾蜍Incilius alvarius(Frost, 2008)科罗拉多河蟾蜍(学名:Bufo alvarius)是一种有毒的蟾蜍,原产于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北部。它的皮肤和毒液中含有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和蟾毒色胺。蟾
- 微管蛋白微管蛋白(英语:Tubulin)是一类含有多个成员的蛋白质家族。其最常见的成员是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它们是组成微管的主要成分。微管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所形成的二聚
- 核糖开关核糖开关 (英语:Riboswitch)是位于信使RNA(mRNA)上可结合小分子配基的操控元件。一般情况下,与配基结合的核糖开关通过改变二级结构或高级结构而改变其与下游信使RNA的相互作用
- 南象海豹南象海豹(学名:Mirounga leonina),又名南象形海豹,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是象海豹属下的两种海豹之一。它不仅是最庞大的鳍足类动物,而且还是迄今为止食肉目最大的成员。该海豹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