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洲中世纪
✍ dations ◷ 2025-01-23 03:05:36 #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探索时代(大航海时代)中。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后期三段。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最早使用的是欧洲考古学家弗拉维奥·比翁多
。在分析欧洲历史之中,欧洲可分为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古典时代(classical civilisation)或古代(Antiquity);中世纪;以及近代。中世纪的学者和作家大多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公元1330年左右,人文主义者及诗人彼得拉克将之前的基督教时代称为“古代”("antiqua" 或"ancient"),将他所处的时代称为“新时代”("nova" 或 "new")。李奥纳度·布伦尼是第一位在他的《佛罗伦萨人史》(英语:History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 (1442))中使用三重分期法区分历史时期的历史学学者。布吕尼和之后的历史学学者对于意大利在彼得拉克时期是否复兴有争议,并因此在彼得拉克划分的两个时期之后增加了第三个时期。因此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1469年,“中世纪”("media tempestas"或"middle season")在拉丁语中首次出现。 在早期的用法中,中世纪这个词拥有包括最早记录于1604年的"medium aevum"或"middle age",和最早记录于1625年的"media saecula"或"middle ages" 等多个变体。另一个术语"medieval"(或被称为 "mediaeval" ) 则来源于"medium aevum"。 在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塞拉利尤斯(1638–1707)将历史分为古代(Ancient)、中世纪(Medieval)、近代(Modern)三部分后,三重分期法成为标准。中世纪公认的起始时间在476年 ,这种断代方法被布吕尼首次使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束日期,但1500年通常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年 。根据时代背景,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首次美洲航行,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或1517年的宗教改革都被用过。英国历史学家大多使用1485年的博斯沃斯平原之战来标识时代的终结。而西班牙的史学家经常使用的日期包括斐迪南二世的去世日期(1516年),卡斯蒂尔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去世日期(1504年),以及征服格拉纳达(1492年)。来自罗曼语国家的历史学者倾向于将中世纪分为两部分:早期的“盛期(High)"和后期的“衰落(Low)时期”。英语国家的历史学者遵循其德国同事,一般将中世纪分为早期"Early"、盛期"High"和晚期"Late"三部分。在19世纪,整个中世纪经常被称作“黑暗时代”(Dark Ages)。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反抗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凌驾于感性之上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得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宝窟,及著名中世纪研究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英语:Charles Homer Haskins)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合适的词。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到达了领土扩张的极限,而之后的两个世纪则见证了罗马对于其领土控制力的衰落 。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经济问题,来自边界的外部压力制造的三世纪危机与皇权的快速轮换同时进行。军费在与3世纪中期崛起的波斯萨珊王朝的战争而不断增长。 军队规模扩充了一倍,而罗马军团被骑兵和小规模单位取代。 财政税收需求在不断增长,但元老院和地主阶级的人数却减少了,而在这些人之中,愿意保持其本地行政机构的人逐渐减少。中央行政机构需要更多官员处理军队的需求,这使公民抱怨,在罗马帝国,税务官的数量竟多于纳税人。286年,皇帝戴克里先 (统治时期284–305年)将帝国分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帝国并没有被居民和统治者分裂,且任何一国的法律和行政声明在另一国依旧有效。 在一段时间的内战之后,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间306-337年)于330年重建了拜占庭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戴克里先的改革加强了政府的官僚机构,他改革了税收,巩固了军队,这为帝国赢得了时间,但却没有解决帝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度征税,出生率降低和边境压力等等。 4世纪中期,皇帝之间的内战变得普遍,戍边的士兵被转移,侵略者被允许侵占帝国的土地。 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和小城镇活力的下降,罗马帝国在4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形式稳固下来。 另一个变化是帝国的基督教化,也就是帝国对基督教的皈依,它是从2世纪到5世纪渐进式的变化。在376年,逃脱匈人的东哥特人从皇帝瓦伦斯(统治时间364-378年)那里得到了位于巴尔干半岛的罗马行省色雷斯的定居权。移民并不顺利,当罗马官员错误处理了情况时,东哥特人开始了突袭和掠夺。 瓦伦斯试图平定混乱,但他在378年8月9日在与东哥特人作战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阵亡。 除了这些北方部落联盟的威胁,帝国内部的分歧,尤其是基督教内的分歧,引起了问题。 在400年,西哥特人入侵了西罗马帝国,虽然暂时被逐出了意大利,但在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 在406年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进入了高卢;在之后三年,他们蔓延到了高卢各地,并且在409年跨越了比利牛斯山,进入了当今的西班牙。欧洲民族大迁徙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民族—起初主要是日耳曼人—横跨全欧洲。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进入了高卢北部,同时,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在不列颠岛定居。 在征服阿非利加行省之后,汪达尔人越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大约在430年,匈人开始入侵帝国;匈人的国王阿提拉(统治时间434-453年)在442年及447年领导入侵巴尔干半岛,在451年入侵了高卢,452年入侵了意大利。阿提拉死于453年,匈人的威胁不复存在,阿提拉领导的匈人联盟也随之瓦解。 由这些部落领导的入侵完全改变了西罗马帝国曾经的政治和人口性质。在5世纪的尽头,帝国的西部被分割为更小的政治单元,而这些政治单元由在5世纪初入侵帝国的部落统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罢黜,在传统意义上,这一年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493年,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半岛 。在帝国的西部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今多称之为拜占庭帝国)几乎没有能力控制帝国西部丢失的领土。拜占庭的皇帝保留了西部领土的宣称,故没有一个西部王国的国王敢将自己居于皇帝之位。然而拜占庭对帝国西部领土的控制从不持久,查士丁尼收复了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边缘,但这只是个唯一而短暂的例外。西欧的政治构造因罗马帝国的解体而改变。虽然人口的流动经常被描述为“侵略”,但这种流动不仅是军事扩张,也是整个民族向帝国的迁移。西罗马帝国的精英拒绝支持军队或者缴税来允许军队镇压移民,这使得此种流动得到发展。 五世纪的皇帝经常被一定程度上或全无帝国背景的军事强人控制,例如斯提里科(死于408年)、埃提乌斯(死于454年)、阿斯帕尔(英语:Aspar)(死于471年)、李希梅尔(死于472年)、和贡多巴德(英语:Gundobad)(死于516年)。当西罗马帝国的世系断绝时,拥有同样背景的诸王国将之取代。国王与罗马精英的联姻变得普遍,而这导致罗马文化,包括比罗马元老院更常见的给予男性部落自由民更多政治话语权的议会,与入侵部落的习俗结合。 罗马人遗留的人工制品与入侵者的人工制品变得相似,部落的物品同样模仿罗马形制。 新近建立的王国大部分学术和书写文化都承袭罗马的知识传统。 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新政权的税收收益在逐渐流失。许多新政权不再用税收维持军队,而是用土地或租金代替。这意味着收取大量税收的需求减少了,而税收系统也因之腐朽。 王国内外的战争是常态。奴隶制因供应不足而衰退,社会变得乡村化。在5到8世纪间,新近的居民及个人填补了罗马中央集权政府的政治空白。在5世纪晚期,狄奥多里克领导的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定居,他建立了意大利人与东哥特人的合作,并至少持续到他统治的最后一年。匈人在436年摧毁了勃艮第人的王国,但勃艮第人在约440年建立了新王国。5世纪晚期至6世纪初期,勃艮第王国在今日内瓦和里昂之间建立政权。在北方高卢,法兰克人和布立吞人建立了较小的政权。法兰克王国集中在高卢东北部,它的第一位国王是希尔德里克一世。在希尔德里克之子克洛维(墨洛温王朝建立者)治下,法兰克王国扩张并改造为基督教国家。与不列颠尼亚当地居民—今大不列颠—有关的布立吞人,在今天的布列塔尼定居。 伊比里亚的西哥特人建立了其它的君主国,苏维汇人在伊比利亚的西北部,汪达尔人则在非洲北部。 在6世纪,伦巴第人在北意大利定居,将东哥特王国替代为一个定期选举国王统治的数个公国。在6世纪晚期,这种制度被永久君主制取代。尽管有些地区涌入的人口大于其他地区,但入侵给欧洲带来了新的民族。以高卢为例,入侵者在东北的定居要广于西南。斯拉夫人定居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及巴尔干半岛。人群的定居伴随着语言的变化。西罗马帝国的拉丁语被建立在拉丁语基础上但又不同于拉丁语的罗曼语族诸语系代替。从拉丁语到罗曼语族诸语言的改变历时数个世纪。希腊语成为拜占庭帝国的语言,但是斯拉夫人的迁徙将斯拉夫语引入东罗马帝国。当西罗马帝国见证诸王国的形成时,东罗马帝国却完好无损,并经历了一场持续至7世纪早期的经济复苏。帝国东部遭受的侵略更少,而侵略大多发生在巴尔干地区。在5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罗马与其宿敌萨珊帝国保持和平。东罗马帝国的特点是政权与教会更接近,教务在东方的政治事务中发挥了西欧没有的作用。包括编纂罗马法等法律方面的发展的首次尝试是查士丁尼法典,它在438年完成。 在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间527–565)治下,民法大全得以编纂。 查士丁尼监督了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设,命令贝利撒留从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手中夺回了北非和意大利 。意大利的征服并不完善,542年爆发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迫使查士丁尼在其余下的统治时期将战略将征服趋向防守。当皇帝去世时,拜占庭人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意大利,北非以及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立足点。史学家认为查士丁尼的再征服超出了限度,使之被穆斯林征服埋下祸患,而亟待查士丁尼诸继任者解决的问题:帝国经济本质上的平民性质,使扩军变得艰难。在东罗马帝国,巴尔干奴隶的缓慢渗透给查士丁尼的诸位继承者留下了进一步的难题。问题逐渐开始,但到了540年左右,斯拉夫部族已经占据了色雷斯和伊利里库姆(英语:Illyricum (Roman province)),并于551年在亚德里亚堡附近击败了一支帝国军队。在560年左右,阿瓦尔人从他们多瑙河北岸的基地扩张;在6世纪晚期,阿瓦尔人成为中欧的主导势力之一,并像常例一般有能力迫使拜占庭帝国向其纳贡。阿瓦尔人将他们的强劲势力保留到796年。由于皇帝莫里斯(统治时间582–602)介入了波斯的继承权纠纷,因此带来了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附加问题。这带来了一段和平时期,但在莫里斯被推翻后,在希拉克略统治时期,波斯人入侵,并在希拉克略成功反击之前,占据了帝国包括埃及,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在内的诸多领土。在628年,帝国得到了和平条约,并收复了所有曾经失去的领土。在欧洲西部,一些罗马上层家族开始更频繁地参与宗教事务,而其他家族在这个过程中消亡。价值观从属于拉丁古典学,教育几近消失,而当读写能力变得重要时,它更多的是一种实用技能,而不是精英地位的象征。在4世纪,哲罗姆(死于420年)梦见上帝指责他在西塞罗著作上花的时间多于在《圣经》上花的时间。在6世纪,都尔的额我略(594年)做过一个与之相近的梦,但谴责他是因为他学习速记法 。在六世纪晚期,教会宗教教育最重要的形式由书变化为音乐和艺术。 大部分学术工作趋向于模仿古典学术,但还是创作了一些现已遗失的原创作品。圣希多尼乌斯·阿波黎纳里斯(489年),卡西奥多罗斯(585年)和波爱修斯(525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当贵族文化关注大厅中的盛宴而非文学工作时,变化在平信徒中出现。精英阶层的服饰大量装饰着珠宝和黄金。国王和贵族资助构成军队骨干的战士随从。精英阶层之间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忠诚,勇气和荣誉的美德也是如此。此种家庭关系的泛滥导致贵族团体间的长期争斗,与图尔的格里高利相关的在墨洛温高卢的事件就是例子。绝大部分争斗似乎用赔偿金(英语:Weregild)的方式迅速结束。在墨洛温高卢,女性主要作为男性的妻子和母亲进入贵族团体,母亲统治者的统治在墨洛温高卢格外突出。在盎格鲁-撒克逊社会,缺乏幼年统治者意味着女性及王后母亲作用更小,但这却被女隐修院院长人数的增加弥补。只是在意大利,女性被认为经常处于男性亲属的保护和控制下。农业社会较贵族而言记载更少。历史学家可用的绝大部分残存的信息来自考古学;少数详细的书面记载揭示了残存的9世纪之前乡民的生活。绝大部分关于下层阶级的记载出自法典或上层阶级的作者。 欧洲西部土地的持有形式并不一致。一些地区的土地持有形式相当碎片化,但在其它地区,大片邻接的地块却是常态。这种变化使得乡民社会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些被贵族地主控制,而另一些则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土地定居同样形式众多。一些农民居住的居民点人数达700人之多。其他人住在仅有数个家庭的小群族中,还有一些人住在遍布郊野而孤立的农场里。上述形式中两种或更多形式的结合也存在。 和后罗马时代不同的是,自由农民和贵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在给一位强大的领主军事服务几代人之后,一个自由农民家庭可能会成为贵族。罗马式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在中世纪早期变化巨大。虽然意大利的城市依旧有人居住,但规模却急剧地收缩了。以罗马为例,罗马的人口在6世纪末期从数十万骤减至三万人。罗马式神庙(英语:Roman temple)被改造成基督教堂,城墙被保留使用。 在欧洲北部,城市规模同样在缩小,城市纪念碑和其他公共建筑被挪作建筑材料。新生王国的建立往往意味着被用作首都的城镇的成长。 尽管犹太人已经移民罗马城市,但在帝国基督教化之后,犹太人依旧遭受长时间的迫害。他们被允许存在,但如果在帝国基督教化的影响下,他们时常被鼓励向新的地区迁徙。从六世纪晚期到七世纪早期,西方帝国和伊朗的宗教信仰处在动荡不定的状况之中。犹太教是改宗的活跃宗教,且至少有一位阿拉伯政治领袖皈依该教。 在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搜寻和争取改宗者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活跃(在阿拉伯半岛尤甚)。这些现象导致了穆罕默德在其生年伊斯兰教的出现。 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军队征服了波斯和大半东罗马帝国,在634-635年开始征服叙利亚,640-641年到达埃及,637-642年征服波斯,在之后的七世纪征服北非,在711年征服伊比利亚半岛。 在714年,伊斯兰教军队控制了大部分伊比利亚半岛,他们称之为安达卢斯。伊斯兰征服在七世纪末期达到顶峰。692年乞里奇亚战役摧毁了东罗马在小亚细亚的军事力量,从此君士坦丁堡门户洞开。直到717年君士坦丁堡战役,东罗马军才摧毁了穆斯林的有生力量。然而穆斯林局部的扩张仍然持续,直到732年图尔战役穆斯林军队的溃败导致法兰克人再次征服了法兰西南部的土地。但欧洲伊斯兰教成长的终止主要是因为倭马亚王朝的覆灭以及阿拔斯王朝的兴起。阿拔斯王朝将其政治中心迁至巴格达,因此较中东而言更接近欧洲,但也失去了对部分穆斯林土地的控制。倭马亚的后代继承了伊比利亚半岛,阿格拉比王朝(英语:Aghlabids)控制了北非,突伦王朝成为埃及的统治者。 8世纪中叶,地中海周边出现了新的贸易方式:法兰克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贸易取代了之前的罗马经济。法兰克人用木材,毛皮,剑和奴隶换取丝绸和其他纺织品,香料和出自阿拉伯人的贵金属。四,五世纪的迁徙和入侵打乱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网络。非洲的商品停止进口到欧洲,这种现象始于内陆,到七世纪只在罗马或那不勒斯这几个城市发现了非洲的商品。到了七世纪末,在穆斯林征服的影响下,西欧地区再也没有发现非洲的产品。用本地产品进行长距离贸易是在中世纪初就遍及古老罗马土地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特别体现在远离地中海的土地上,像高卢或英国北部。考古记录中出现的非本地商品通常是奢侈品。而在欧洲北部,不仅是当地的贸易网络,而且运送的货物也很简单,只有陶器和其他一些复杂的产品。在地中海周围,陶器仍然普遍存在,似乎已在中程的贸易网络上交易过,而不仅仅是在当地生产。诸多西欧日耳曼国家都有仿制已有的罗马和拜占庭式的铸币。金币铸造持续到七世纪末,之后被银币取代。基本的法兰克银币是迪纳厄斯或法制迪纳尔(英语:French denier),而盎格鲁撒克逊版本的银币则叫做便士。从这些地区来看,第纳尔或者便士在8至11世纪遍及整个欧洲。铜币或青铜币没有废弃,南欧以外的金币也是如此。没有铸造多个单位结算的银币。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的不断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鼎盛,吞并了伦巴底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因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把法兰克王国分成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及东法兰克王国三部。855年,控制中法兰克王国的洛泰尔去世,他的三个子嗣,再次把中法兰克王国分为三份,分别是北部的洛林和普罗旺斯及南部的意大利,而他们亦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可是,管理北部两片领地的儿子相继在863年及869年去世,这使得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的君主共同把中法兰克王国瓜分。最后,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瓜分了洛林及普罗旺斯两地,而意大利则继续维持现状。由于这条条约在今日荷兰的墨尔森签署,因而得名。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史称诺曼征服,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无地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蒙·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底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波兰起源于平原上的西斯拉夫人部落。于公元六世纪出现封建制。至公元九世纪后半时期,波兰出现两个主要的公国,在小波兰的维斯拉夫公国以及大波兰的波兰公国。波兰公国为日后波兰王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元十世纪后半期,波兰公国统一波兰全境,成立波兰王国,首任国王为梅什科一世(约公元935-992)。在中世纪,波兰国王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博赫尼亚和维利奇卡的盐矿提供的(如维利奇卡盐矿)。波兰第一个首都是十世纪的格涅兹诺。下一个中世纪首府是克拉科夫。在这两个城市都有历史和中世纪的艺术博物馆。其他重要的中世纪城市有波兹南、克鲁什维察、卡利什、弗罗茨瓦夫、本津、拉多姆、普沃茨克、切哈努夫、格但斯克和托伦等。教宗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宗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宗。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只有这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古罗马图书馆在教宗额我略一世(590年-604年)时期也被付之一炬。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为了对抗伊斯兰教不断的武力扩张,并为光复圣地之一的耶路撒冷,天主教国家在教宗的呼吁下前后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中世纪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装饰手抄本、格里高利圣咏和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文化的代表。中世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卡洛林王朝的卡洛林文艺复兴和神圣罗马皇帝时的奥托文艺复兴。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时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等。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图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产生了地理大发现。工场手工业也使战争武器得到了不断革新,火炮和火绳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其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公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卫生状况不佳,居民会在城市街道中随地排便,造成城市中充满粪臭味和尿骚味,同时也造成病毒传播。
相关
- 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英语:formalism),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有形式主义行为的人,被称为形式主义者。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宗教的形式主义,代表对
- 性禁欲性禁欲(英语:sexual abstinence或sexual restraint)是指 实践 避免部分或所有性行为,因医学、法律、社会、经济、哲学、道德或宗教的原因; 区别于无性恋。
- 黎塞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第一代黎塞留公爵(也译李希留、利希留,法语:Armand Jean du Plessis, cardinal-duc de Richelieu et duc de Fronsac,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
- 土族土族为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以及甘肃的天祝等地。土族源于鲜卑族的一支,曾在中原隋朝时期
- 侏儒兔侏儒兔可能指以下其中一项:
- 旅游业德国观光:德国是世界入境游客数第7多的国家。2012年,有4072.6万名外国游客到访德国并在德国停留超过一晚。2009年,大多数到访德国的外国游客主要来自荷兰、美国和瑞士。此外,还
- 立德棒球场坐标:22°37′48″N 120°17′21.6″E / 22.63000°N 120.289333°E / 22.63000; 120.289333高雄市立立德棒球场,简称立德棒球场,原名高雄市棒球场,是位于台湾高雄市前金区的棒
- 氧中毒氧气中毒(Oxygen toxicity)是指吸入高浓度高压氧气的不良反应,又称氧气毒性症,氧气毒性。这种症状历史上曾称以发现及描述此病症的19世纪研究员命名,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称为
- 互联网协议套组互联网协议套件(英语:Internet Protocol Suite,缩写IPS)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以及一整个网络传输协议家族,为网际网络的基础通信架构。它常被通称为TCP/IP协议族(英语:TCP/IP Protoco
- 1056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