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 dations ◷ 2025-05-11 11:09:58 #1873年出生,1923年逝世,俄国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俄罗斯犹太人,孟什维克,犹太人社会主义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友,伊斯坦布尔人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俄语:Ю́лий О́сипович Ма́ртов;1873年11月24日-1923年4月4日),笔名列夫·马尔托夫(Лев Мартов),俄罗斯共产主义革命家,孟什维克的领导人。

出生在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其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拥有俄罗斯国籍,崇拜革命家亚历山大·赫尔岑。后来,马尔托夫跟随父母迁居沙俄的敖德萨,当时在沙俄当局的宣扬下,俄国的反犹太主义情绪严重。1881年,7岁的马尔托夫遇上了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从此对沙俄当局非常反感。中学时代,马尔托夫崇拜别林斯基,热衷于对文学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后来举家前往普希金城居住,第一次读了赫尔岑批判帝制的文章的《过去与思索》。马尔托夫随后对民粹派的思想产生了共鸣。1889年,马尔托夫在其就读的中学里成立了一个学生俱乐部,热衷于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研究丹东、罗伯斯庇尔、德圣茹斯特的著作。

1890年,马尔托夫第一次读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受到极大的影响,转而支持马克思主义。1891年进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理学部学习。翌年在大学里组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俱乐部。不久当局即以传阅非法文献的罪名将其逮捕,开除学籍。经过一年半的监狱生活之后,他被流放到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在立陶宛期间,马尔托夫参加了犹太人的劳动运动。1895年回到圣彼得堡,与列宁一起参加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建工作。1896年1月,马尔托夫再次被捕,次年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他得了结核。1900年刑满释放,流亡西欧。

1900年至1905年期间,马尔托夫与列宁一起,创办了第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并在巴黎的俄罗斯高级社会科学学园发行讲义。

在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尔托夫同列宁就基本原则发生了重大分歧。马尔托夫主张信任群众行动的自发性,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这与列宁所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党员高度服从组织的主张格格不入。马尔托夫批评列宁的主张是搞“雅各宾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则批评马尔托夫是“机会主义者”。从此以后,这两位原本亲密的战友分道扬镳,马尔托夫成为孟什维克派的领袖,列宁则成为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

1905年10月,马尔托夫回到圣彼得堡,参加1905年俄国革命,但失败,次年被捕,不久再度逃亡。1907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和第二国际的大会。此时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在1912年正式分裂。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时,马尔托夫回国,孟什维克成员的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合作,形成双重政府。不久发生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1921年,孟什维克被已经夺取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宣布为非法组织,马尔托夫流亡柏林,1923年因结核在巴登的朔姆贝格(英语:Schömberg, Calw)病逝,时年49岁。

相关

  • 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Corpus Juris(亦作Iuris) 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完成于公元529至565年。严格来说,《
  • 维克托·安巴楚勉维克托·安巴楚勉(亚美尼亚语:Վիկտոր Համբարձումյան,ISO 9985:Viktor Hambardzumyan,俄化名:Виктор Амазаспович Амбарцумян,俄语
  • 梣树参见本文。梣树(学名:Fraxinus)是木犀科梣属落叶乔木的通称,约有60个物种。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有近30种,北方、南方和中部都有种植。其学名来自于拉丁语的“矛”,因为当时
  •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1DQ8, 1DQ9, 1DQA, 1HW8, 1HW9, 1HWI, 1HWJ, 1HWK, 1HWL, 2Q1L, 2Q6B, 2Q6C, 2R4F, 3BGL, 3CCT, 3CCW, 3CCZ, 3CD0, 3CD5, 3CD7, 3CDA, 3CDB· oxidoreductase activity· p
  • 黄洁夫黄洁夫(1946年3月-),江西吉安人。外科学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科医生和政治人物,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9月至1969年9月,在广州中山医
  • 余嘉锡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号狷庵,狷翁,湖南常德县(今常德鼎城区长茅岭乡)人。父余嵩庆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光绪十年正月十三日出生于河南商丘,少年勤学,十四岁
  • 南清舰队南清舰队(なんしんかんたい)是日俄战争之后1905年(明治38年)12月组建的日本海军舰队之一。成立于日俄战争结束后,有鉴于日本人在中国大陆特别是长江沿岸地区的扩张,为了保护日本人
  • 筏驮摩那筏驮摩那,或译笩駄摩那、伐达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Vardhamāna,约前599年-前527年,意谓光荣者),原名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jñāta putta),或尼干子,或尼犍,著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
  • 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英语:Webster–Ashburton Treaty)签署于1842年8月9日,用于解决美国与英属北美殖民地(后来的加拿大)之间的数个边界问题。由美国总统约翰·泰勒批准,用以解决A
  • 杨清钦杨清钦(1934年2月23日-2002年9月1日),台湾台中沙鹿人,企业家。原任味丹企业集团副会长,2002年9月1日在前往俄罗斯旅游时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