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需氧量

✍ dations ◷ 2025-07-27 01:09:40 #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写为BOD),是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氧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虽然生化需氧量并非一项精确定量的检测,但是由于其间接反映了水中有机物质的相对含量,故而BOD长期以来作为一项环境监测指标被广泛使用;在水环境模拟中,由于对水中每种化合物分别考虑也并不现实,同样使用BOD来模拟水中有机物的变化。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比值能说明水中的难以生化分解的有机物占比,微生物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大。通常认为废水中这一比值大于0.3时适合使用生化处理。在BOD的测量中,通常规定使用20℃、5天的测试条件,并将结果以氧的mg/L表示,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符号 B O D 5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BOD_{5}end{smallmatrix}}} ,这一指标系由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英语:Royal Commission on Sewage Disposal)确定。对于一般的生活污水有机废水,硝化过程在5-7天以后才能显著展开,因此不会影响有机物BOD5的测量;对于特殊的有机废水,为了避免硝化过程耗氧所带来的干扰,可以在样本中添加抑制剂。对于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得到普遍认可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稀释法。稀释法中,使用氧饱和溶解的水稀释待测水样,之后使用一定量的微生物悬浊液(常用活性污泥)少量固定的接种物质接种,然后测试此时的溶解氧 D O 1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DO_{1}end{smallmatrix}}} ,密封水样。将温度保持在20℃,静置水样于黑暗环境中(以防止光合作用增加样本中溶解氧)。五天后,再测试此时水样的溶解氧 D O 2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DO_{2}end{smallmatrix}}} 。记稀释因子为 F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Fend{smallmatrix}}} ,接种液中的生化需氧量为 B O D s e e d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BOD_{seed}end{smallmatrix}}} ,于是稀释接种法的计算公式为:B O D 5 = ( D O 1 − D O 2 − B O D s e e d ) × F {displaystyle BOD_{5}=left(DO_{1}-DO_{2}-BOD_{seed}right)times F}若稀释法过程未经接种,则: B O D 5 = ( D O 1 − D O 2 ) × F {displaystyle BOD_{5}=left(DO_{1}-DO_{2}right)times F}若测试过程未经稀释,则: B O D 5 = D O 1 − D O 2 {displaystyle BOD_{5}=DO_{1}-DO_{2}}在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作为目前的 B O D 5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BOD_{5}end{smallmatrix}}} 测定标准。为克服稀释法所具有的操作复杂、所需试剂较多、耗时较长、重现性差等缺点,人们还开发出一些其他的改进方法,如测压法、增温法、生物传感器法、活性污泥曝气降解法等,但是它们存在新的缺点,尚不能取代稀释法的地位。测压法:其原理是生化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样品瓶中吸收剂吸收,而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中以补充消耗,从而密闭系统压力降低,根据气压降就可以求出水样中的BOD值。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测定直接且实时,能连续显示结果;但是它并不能减少培养时间。增温法:其原理是按照一定的经验增温培养时间,来提高反应温度,激化微生物活性,加速其分解作用从而达到快速测定。其缺点在于测定的精密度较差,仅适用于特定废水的控制分析。生物传感器法:其原理是在此类传感器中,水样中溶解氧通过固定的微生物膜层扩散到电极上会显示出一定的电流,而发生生化反应后溶解氧大量减少,氧电极电流随之迅速减小,根据这一电流的减小值在事先标定的曲线上可得出 B O D 5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BOD_{5}end{smallmatrix}}} 。其缺点在于传感器制作困难、生物膜寿命短,测定范围较窄。活性污泥曝气降解法:其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曝气降解水样一段时间,用重铬酸钾测定曝气前后COD,其变化即为总的生化需氧量,之后对照标准测定值即得出 B O D 5 {displaystyle {begin{smallmatrix}BOD_{5}end{smallmatrix}}} 。这一方法更适用于BOD和COD比值的测定。

相关

  • 血色沉着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奇美医院奇美医院源自“逢甲医院”,1968年创院于台南市树林街,1986年搬迁至台南市永康现址。1992年更名为财团法人奇美医院。2000年更晋升为医学中心。2004年柳营奇美医院启用。2011年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英语: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热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之一,表述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同样地
  • 特伦托省特伦托自治省(Provincia autonoma di Trento)是意大利特伦蒂诺-上阿迪杰的一个省。面积6,207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504,824人。首府特伦托。下分223市镇。
  • 蚁酸甲酸(英文:Formic acid)又称作蚁酸,化学式为HCOOH。蚂蚁和蜜蜂等膜翅目昆虫的分泌液中含有蚁酸,当初人们蒸馏蚂蚁时制得蚁酸,故有此名。甲酸无色而有刺激气味,且有腐蚀性,人类皮肤接
  • 查尔斯·阿尔格农·帕森斯查尔斯·阿尔杰农·帕尔森斯(英语:Charles Algernon Parsons,1854年6月13日-1931年2月11日),英国-爱尔兰工程师。他是蒸汽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查尔斯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盎格鲁爱
  • 莫尔多瓦共和国莫尔多瓦共和国(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Мордо́вия,罗马化:Respublika Mordoviya;莫克沙语:Мордовскяй Республикась;厄尔兹亚语:Мордов
  • 徐如人徐如人(1932年2月-),生于浙江上虞,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1952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至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
  • 伊凡·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他因对狗研究而首先对古典制约作出描
  •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英语:Tumor microenvironment)是指肿瘤细胞存在的周围微环境,包括周围的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炎性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ECM)。肿瘤和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