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猎龙属(学名:)是兽脚亚目暴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化石是一个不完整的头颅骨、身体骨骼,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Kaiparowits组地层,地质年代约7600万年前,相当于坎潘阶晚期。在2011年,汤玛斯·卡尔(Thomas Carr)、汤玛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等人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柯瑞氏怪猎龙()。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怪物凶手”;种名则是以古生物学家菲力·柯尔(Philip J. Currie)为名。
与其他暴龙科相比,怪猎龙的头颅骨较短,上颌骨角度较陡,眼眶后突的角度陡,枕骨旁突朝向侧方,头盖骨基部短,牙齿数量少。研究人员根据较短的头颅骨,推测怪猎龙有不同的食性、生态位。
怪猎龙的模式标本包含了一具不完整的头骨和颅后骨架的部分。该标本原本分配成四个个体但有可能只是属于一个亚成年个体。根据汤玛斯·卡尔等人的测量,标本有6米长,667千克重,并未完全成长。
Loewen等人于2013年的系统发生学分析确认怪猎龙属于暴龙亚科。怪猎龙接近但比特暴龙和暴龙原始,但比惧龙衍化。
以下演化树源自Loewen等人于2013年的系统发生学分析:
平衡蛇发女怪龙
肉食阿尔伯塔龙
恐龙公园组暴龙科
肌腱惧龙
霍氏惧龙
柯瑞氏怪猎龙
希氏虐龙
西南血王龙
暴龙
勇士特暴龙
巨型诸城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