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核性
✍ dations ◷ 2025-11-03 14:02:58 #亲核性
亲核体,又叫亲核基、亲核试剂(英语:Nucleophile,意思为原子核的喜好物)是一个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指具有亲核性的化学试剂,可用:Nu表示。它用来衡量一个试剂给电子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与亲电试剂反应中,亲核体亲核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亲核体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提供电子,因此根据酸碱电子理论的定义,亲核体可视为路易士碱。任何有孤电子对的分子、原子或阴离子均可作为亲核体。亲核性与碱性类似,但有所不同。很多情况下碱性高的物质亲核性也高,比如胺的碱性和亲核性均强于醇。但不尽然,比如膦的碱性弱于胺,而亲核性则强于胺。亲核体(nucleophile)这个词语是由克里斯托夫·英果尔德在1929年所提出。许多系统试图去量化亲核体的相对亲核性。下面的实验数据透过测量大量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亲核试剂显示的α效应通常被省略。史汪恩-史考特方程式是第一个尝试量化亲核体的亲核性。
该方程式于1953年被提出。k为准一级反应常数,k0为以水作为亲核试剂的标准反应,n为亲核常数,用于一个给定的亲核试剂和常数s依赖于亲核攻击(定义溴甲烷的s值为1)。
这个方程式导致对典型的亲核阴离子的下列值:醋酸为2.7,氯化物为3.0,叠氮化合物为4.0,氢为4.2,苯胺为4.5,碘化物为5.0。亲核试剂的例子是阴离子,例如Cl-,或者有孤电子对的化合物,例如NH3(氨)。以下是氧亲核体的例子:水(H2O)、氢氧根离子(OH-)、醇(R-OH)、醇盐(RO-)、过氧化氢(H2O2)和羧酸盐(-ROO-)。以下是硫亲核体的例子: 硫化氢(H2S)、硫醇(R-SH)、硫醇的阴离子(R-S-)和硫代羧酸的阴离子(RC(O)-S−)。
相关
- 口吃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漏口”,在台湾,国语念作“kǒu jí”;中国大陆普通话与新马两地则念作“kǒu chī”;古汉语中叫謇。),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
- 日本语系日琉语系,或者称作日本-琉球语系,是学者提出的一个语系,包含日语和琉球语两大分支。日琉语系这个概念由美国的日本学者Leon Serafim提出。日琉语系的所有语言的祖语都是原始日本
- 旅游组织商会是指由商人为达到某种目标,通过签署协议,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协会是指由个人、单个组织为达到某种目标,通过签署协议,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中文“协会”一词蕴涵英文As
-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双十洪纪承,2015)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学科,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传统教育插上计算机科学之后
- Random House兰登书屋(英语:Random House)是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旗下的一家出版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书屋于1927年成立,创始人是贝内特·瑟夫(Bennett Cerf)和唐纳德·克洛普弗(Donald Klopf
- Hsub3/subAsOsub4/sub砷酸为砷(V)的含氧酸,分子式H3AsO4。三元中强酸,酸性及其他性质均类似磷酸。由五氧化二砷溶于水而得。反应也可向左进行,如加入五氧化二磷作吸水剂时,又可从砷酸产生五氧化二砷
-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
- 攀岩攀岩是从登山衍生出的一项运动。在约1970年前攀岩一直属于登山的一部分,目的只是为了克服登山过程中的困难。直到七十年之后,在法国,攀岩真正变成一项独立运动。由于文化差异及
- 信用评级机构信贷评级机构(英语:credit rating agency,CRA),是提供信贷评级服务的国际性独立机构,该公司通过及时偿还本金和利息以及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来评估债务人的偿还能力。评级机构可以对
- 三合院三合院为中国传统古厝的基本形制。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东西厢房(护龙)组成。由于房屋坐落于三个方向,故名三合院。古代中国的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左尊右卑。正厅为祭祀与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