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印度人

✍ dations ◷ 2025-11-16 00:32:35 #各族群新加坡人,新加坡淡米尔人

新加坡印度人(也被称为新加坡印度裔;泰米尔语:சிங்கப்பூர் இந்தியர்கள், )是对生活在新加坡的南亚裔的称呼。印度裔社群占新加坡人口的7.4%,使印度裔成为新加坡第三大族群。虽然古印度文化对新加坡本土的马来文化有了深刻影响,但印度裔社群真正开始移居到新加坡的时间在现代新加坡的建立时期(1819年),当时移居新加坡的印度人包括契约工人,士兵和罪犯。到二十世纪中期,又有一批印度裔移居新加坡。新加坡的印度人社群贫富差距大,自1990年代以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印度移民移入,使新的矛盾形成。新加坡印度裔社群在语言和宗教上多样化,多数为来自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新加坡当地的印度文化已经深耕了近二百年。至1990年代,随着印度文化在更广泛在新加坡文化中扩散,已经发展和当代的印度文化有所不同。来自印度新移民增加了当地印度裔社群的规模和多样性。新加坡印度裔社群透过往返印度的低成本航空及影视传媒与母国印度连系在一起。

新加坡政府把“新加坡印度人”定义为“ 种族 ”(或“ 族群 ”),包括来自“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的南亚族群如人淡米尔人,马拉亚利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僧伽罗人等。 ”

新加坡印度人(南亚裔)大多数来自南印度和斯里兰卡,其余来自北印度和西印度。通常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契约劳工移民的后裔。201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将237,473名新加坡公民和110,646名永久居民分为多个“ 语言群 ”。

新加坡的印度人(南亚裔)的大多数为泰米尔人(54.18%)和各个不同的语言群体。来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马拉雅拉姆人为人数第二大多的语言群体,占新加坡的南亚裔(印度裔)的7.57%。泰米尔人和马拉雅拉姆人是新加坡裔(南亚裔)的两个主要的语言群体,占新加坡印度人(南亚裔)人口的三分之二。新加坡三大北印度语言群体(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信德省)占南亚裔(印度裔)的7.67%。其余的29.68%来自南印度(如泰卢固人),东印度(如孟加拉人)和北印度(印度斯坦人)。

早于古代印度人已经经常进出东南亚一带,包括新加坡。一些早期考古学家,就于新加坡境内发现古印度文物,证明早于十九世纪前,印度人已踏足新加坡。比如,新加坡两个最重要前殖民时期文物是新加坡石,上面刻有印度文字和带有印度教“卡拉”头图案的金手镯。

新加坡于1819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其时英国人已经大规模地引进印度人。于1824年新加坡第一次人口普查,境内共有765名印度人,约占总人口7%。到1826年,官方数字显示共13,750名印度裔,其中大多数是男性。

早期印度裔主要以外地劳工身份逗留新加坡,大多仅留几年就回乡。惟也有少数长期居留并且致富。此中最著名为Naraina Pillai,为新加坡建筑承包商。

另外也有一批印度裔是以囚犯身份到来新加坡:英国殖民者为缓解印度监狱压力,特意押送印度囚犯到新加坡,作为建筑工人建造道路和公共建筑。其中有部分囚犯,甚至长留新加坡定居。

根据学者Rajesh Rai研究,十九世纪于新加坡之印度裔,主要有四个群体。其中超过80%为普通劳工,未受过教育;其次为商人,约占10%以下;白领工作则约5-7%;至于能操英语,受过高等教育之群体,则仅占0.5%。

1915年新加坡兵变,是一场政变,涉及850名印度裔士兵。

1915年2月15日,这批士兵发动叛变,以抗议英国殖民政府派他们前往土耳其参战。叛变持续7天,导致47名英国士兵和当地平民丧生。殖民政府后来拘捕叛变军人,并且把之处决。

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新加坡境内印度社区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5-1990年代,其中印度裔社区比例从1957年的9%,下降到1980年的6.4%。而原因在新加坡独立后,英国人撤离,连带大批印度劳工离开新加坡。与此同时独立后,新加坡又另立移民政策,印度裔移民受到抑制。惟即使如此,新加坡印度裔出生率依然相当高,使印度裔人口依然有一定数目。

第二阶段则肇始于1990年代,新加坡政府放宽移民政策,以招揽外来专才。其时新加坡政府渴望专才优先,以发展高增值产业。与此同时新加坡亦吸纳一部分低技能工人,专门从事清洁和建筑,尽管政策不鼓励这批人长期居留。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印度裔人口之增长,远高于其他族群。而印度裔社区比例,亦从1980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9.23%。

截至2010年,新加坡有237,473名印度裔公民,占新加坡人口的7.35%。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英语、马来语、华语(现代标准汉语)和泰米尔语。由于新加坡的原住民为马来人,新加坡的国歌《前进吧,新加坡!》(马来语:Majulah Singapura)是以马来语来演唱而非其他官方语言。泰米尔人约占了新加坡印度裔(南亚裔)社群的58%。其他印度裔语言社群包括马拉雅拉姆人、泰卢固人、旁遮普人、信德人、古吉拉特人、僧伽罗人和印度斯坦人等。新加坡印度裔(南亚裔)社群日常语言使用方面,39%的印度裔(南亚裔)在家里主要使用英语和泰米尔语。其余使用的语言包括马来语(11%)或其他语言,包括其他印度语言和克里斯坦语(11%),使用马拉地语的印度裔(南亚裔)家庭约有3000个。新加坡全国公民中,3.1%的人主要在家中使用泰米尔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在大多数公立学校,泰米尔语被作为教授的第二语言。泰米尔语影视产品(本地或国外制作)可在免费电视和有线电视以及广播频道以及图书馆、电影院、剧院和书店购买。泰米尔语也用于印度教寺庙、清真寺和教堂。在一些商业和非营利组织中,特别是小印度区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使用泰米尔语。

新加坡印度裔(南亚裔)社群信奉多种宗教。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新加坡15岁以上的印度裔(南亚裔)社群永久居民信仰以下几种宗教:

在2010年统计中,新加坡15岁以上的公民有5.1%为印度教徒。几乎所有新加坡印度教徒都是印度裔。新加坡印度裔社群有58.9%信奉印度教。新加坡约有35座印度教寺庙,大多数都是南印度的建筑风格。虽然印度教寺庙可能在历史上与印度社群有联系,但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庙为开放的,无论是种族或宗教信仰(非印度教徒可以参观印度教寺庙)。新加坡最受欢迎的印度教节日是排灯节和大宝森节,排灯节为新加坡的全国公共假期。在排灯节一个月前,小印度区以灯饰来装饰。市场在小印度区内不同地区举行,摊贩贩售宗教用品,节日贺卡,节日食品,节日装饰品,衣服等。在排灯节当天信徒会沐浴和祈祷,并参加节日活动和拜访亲戚朋友。大宝森节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印度裔淡米尔人社群中的重要节日。作为以忏悔为主的节日,参佳节日游行的信徒会携带 kavadis,有些信徒通过刺穿皮肤的钩子和矛来携带 kavadis附着在身上。在大宝森节节庆活动期间,新加坡主要道路被封闭以进行宗教游行。

新加坡锡克教徒占新加坡15岁以上公民的0.4%。如他宗教一样,锡克教徒在新加坡兴建了几个宗教场所,其中最古老的锡克教寺庙是成立于1912年的中央锡克教寺庙。在新加坡穆斯林中,印度裔占了12.4%,其余大多数是马来人;印度裔穆斯林常与马来人通婚。

印度尼西亚人和马来人透过印度商人而非阿拉伯传教士了解伊斯兰教。在新加坡基督徒中,6%是印度裔,其余大多数是华人。在印度裔基督徒社群中有10.3%信仰罗马天主教(包括部分印度裔克里斯坦人)和3.9%非天主教基督徒(主要是新教徒)。

印度裔穆斯林和基督徒社群内,有自己专数的宗教场所,在讲道、服务和祷告用印度语言来进行。新加坡印度社群有自己的基督教会,清真寺和佛教寺庙;如:建于1826年的詹美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淡米尔清真寺和国定古迹。在1888年,淡米尔天主教信徒建立了露德圣母堂,为新加坡最古老的淡米尔天主教堂,同时也是新加坡国定古迹。

释迦牟尼菩提迦耶寺是一座以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风格混合建立的上座部佛教寺庙,与大多数新加坡的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完全不同。新加坡小印度佛教社群(主要是来自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常常到释迦牟尼菩提迦耶寺礼佛。

新加坡料理种类多样,包括印度料理,大部分是南印度泰米尔料理(英语:Tamil cuisine),特别是当地的淡米尔穆斯林美食,而北印度料理也很受欢迎。经过多年与其他新加坡文化的接触,受其他新加坡料理影响,新加坡印度料理已经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有些印度食品不太普遍,但在几个地区仍然可以找到贩售的餐馆,特别是在小印度及其周边地区。

新加坡有印度文化的地区以小印度区最为显著。1989年7月7日,在新加坡文化资产建筑保护开始时,该地区已成为保护区域,使其建筑物受法律保护而免受擅自更改及拆卸。该地区被公认为新加坡印度社群的枢纽。主要包含早期、过渡时期和晚期的装饰艺术的两层商店,以及不同信仰的礼拜场所。 除了为社会服务,印度社区的文化和商业需求,该地区被确立为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移民文化,使其成为国家文化认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04年,小印度区已成为新加坡第三大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相关

  • 演化发育生物学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棉酚棉酚(Gossypol)是一种存在于棉花的棉籽及棉根皮中的多酚类物质。黄色晶体,有三种晶形。有毒,难溶于水,微溶于石油醚,溶于稀碳酸钠溶液、氨水(同时缓慢分解)、甲醇、乙醇、乙醚、氯仿
  • 尼柯耶上座部佛教巴利圣典尼柯耶(巴利文与梵语:Nikāya),原义是收集、集合、分类、群体等。在上座部佛教中,用来称巴利藏中的经藏部分,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阿含经(āgama)。在部派佛教中,上
  • 对立事件在概率论中,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指的是一个被赋与几率的事物集合,也就是样本空间中的一个子集。简单来说,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特定事件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但当试验次数增多
  • 莺歌区坐标:24°57′21″N 121°21′18″E / 24.955707°N 121.3548809°E / 24.955707; 121.3548809莺歌区是台湾新北市下的一个市辖区,因为境内盛产窑土,因此陶瓷制造工业发达。莺
  • 陆游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两宋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
  • 半鸟半鸟属(属名:Unenlagia,意为“一半的鸟”)又名若鸟龙,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美洲,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内乌肯省中部山区。半鸟属于驰龙科的半鸟亚科,是群奇特、极度
  • 共晶系统共晶系统或共熔系统(英语:eutectic system),冶金学名词,是指两个不同化学物质或元素,在以某一特定比例混合后,能够在比各自熔点还要低的温度下,进行加热熔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mixture
  • 南森·席文席文(Nathan Sivin,1931年5月11日)是美国科技史学家。他和李约瑟一样,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著名。席文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专业为中国科技史、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和中国宗
  • 威廉·史密斯·克拉克威廉·史密斯·克拉克(英语:William Smith Clark,1826年7月31日-1886年3月9日),通称克拉克博士,美国教育家、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农学校的首任校长,亦是当代著名的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