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氏定氮法

✍ dations ◷ 2025-07-02 05:21:08 #滴定

凯氏定氮法(英语:Kjeldahl method,全称凯耶达尔定氮法,简称凯氮法)是分析化学中一种常用的确定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是由凯耶达尔在1883年发明的。

将有机化合物与硫酸共热使其中的氮转化为硫酸铵。在这一步中,经常会向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钾来提高中间产物的沸点(从337℃到373℃)。样本的分解过程的终点很好判断,因为这时混合物会变得无色且透明(开始时很暗)。

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然后蒸馏。这一步会将铵盐转化成氨。而总氨量(由样本的含氮量直接决定)会由反滴定法确定:冷凝管的末端会浸在硼酸溶液中。氨会和酸反应,而过量的酸则会在甲基橙的指示下用碳酸钠滴定。滴定所得的结果乘以特定的转换因子就可以得到结果。

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得的含氮量一般被称作总凯氮量。总凯氮量有时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样本中的蛋白质含量,因为所测定的部分含氮量可能不是由蛋白质转化来的。

如今,凯氏定氮法已经可以自动化进行,一些催化剂(如氧化汞或硫酸铜)也被使用来提高反应速率。

转换因子是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得的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理想状态下的蛋白质中的氮含量约为16%,所以测量值乘以6.25即为蛋白质量。下表为总结出的转换因子数值。

凯氏定氮法的普遍适用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国际的广泛认可。它已经被确定为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给出真实的蛋白质含量,因为所测定的氮可能不仅仅是由蛋白质转化来的。这可以从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和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中被体现:三聚氰胺,一种含氮量较高的物质,被添加到了食品中以伪造较高的含氮量。另外,由于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这种方法也需要许多不同的校正因子。而且,凯氏定氮法还需要使用浓硫酸和较长时间的加热(一般来讲,大于1小时)。这也造成了在粗略测量蛋白质含量时,杜马法(英语:Dumas method)有时更方便些。

相关

  • 千穗谷千穗谷又名千穗苋、籽粒苋、籽粒芡、苋米(学名: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为苋科苋属的植物。‘谷粒苋’在八千年前就已开始人工栽培了。它曾经是南美印加族 (Incas) 及阿兹
  • 埃及广播电视联盟埃及广播电视联盟(阿拉伯语:اتحاد الإذاعة والتليفزيون المصري‎;英语:Egypt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on / ERTU),原名阿拉伯广播电视联盟。是
  • 里坡里坡(1928年7月23日-2013年3月31日),原名李庆章,天津市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人,中国男演员。1928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出生于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原为工厂学徒,在北平加入塞声剧社,成
  • 2019冠状病毒病几内亚疫情2019冠状病毒病几内亚疫情,介绍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在几内亚发生的情况,可能无法涵盖所有及时的事件。2020年3月13日,几内亚卫生部宣布确诊该国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患者为
  • 214省道214省道有以下:
  • 伍辅祥伍辅祥(1810年-1883年),字翰屏,四川綦江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升郎中。咸丰三年(1853年)迁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擢吏科给事中。任内请革四川盐政积
  • 安德烈·基斯卡安德烈·基斯卡(Andrej Kiska;1963年2月2日-)是一名斯洛伐克的企业家、慈善家和政治家。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他参选了2014年斯洛伐克总统选举,成功击败了时任总理罗伯特·菲乔,接替
  • 钻穿效应穿透效应(英语:penetration effect)是指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主量子数n不同,电子云分布状况不同,电子云和电子云间、电子云和核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原子轨道能变化的能量效应。例
  • 虎克猪笼草同物异名异物同名虎克猪笼草(学名: × )是由苹果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杂交得到的常见的自然杂交种。其是以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的名字命名的。其普遍存在于西马来西亚、婆罗
  • 蔡东旭蔡东旭(韩语:채동욱,1959年1月2日-),大韩民国首尔市人,韩国政治人物、第39任大韩民国监察总长。毕业于首尔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后考入首尔大学法学院,并深造研究生院。1982年,通过了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