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诗)

✍ dations ◷ 2024-10-19 02:19:32 #T·S·艾略特作品,1922年作品,英国文学

《荒原》(英语:)是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作品。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接受医生建议到瑞士洛桑易地疗养,《荒原》初稿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完成。

《荒原》全文分五个部分:“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在《荒原》中,水的意象始终贯穿全诗。《荒原》同时夹杂着粗俗的伦敦方言,“对弈”篇中有两个女人谈论到假牙、怀孕和流产的事,反映出对爱情的不贞,只有色情和淫欲。

《荒原》以晦涩著称,其原稿有800多行,经艾兹拉·庞德删改近半又加以编定后,成为我们所看到的434行紧密、明晰的好诗,对此艾略特竟毫无意见,他表示“甚至不在乎自己是否懂得自己在说些什么”。这首诗发表之初,几乎无人能懂。当代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荒原》是宣示著一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

1922年艾略特出版《荒原》,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庞德在写给福斯特(英语:Jeanne Robert Foster)太太的信中说: “只要《荒原》一出版,我就要给它捧场”。《荒原》的题词(英语:Epigraph (literature))(epigraph)即引用盖厄斯·佩特罗尼乌斯·阿尔比特《爱情神话(英语:The Satyricon)》(其意为“好色男人”)的古罗马诗句(拉丁文),强烈表达对死的愿望。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6年,叶公超游学英国康桥大学,便结识艾略特,日后致力于译介艾略特诗文。1936年12月,叶公超的女弟子、清华大学研究生赵萝蕤译出《荒原》全诗。1937年6月,《荒原》的首部中译本由上海新诗社出版,赵萝蕤还写有《译后记》,当时正值抗战前夕,该书未能引起轰动。叶公超又为该书作序,而此序言又以《再论艾略特的诗》之名发表于1937年4月5日《北平晨报·文艺》第13期。邢光祖评述赵萝蕤译本:“艾略特这首长诗是近代诗的‘荒原’中的灵芝,而赵女士的这册译本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

相关

  • 辞职辞职是在职业上一个员工辞别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及组织,让出其职位予新接任人。与之词意相近的是离职、退职,但不包含退休。员工离职时,要先与下一位接手之人指导其岗位职务上需
  • 伏特伏特(英语:volt)是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符号V。在一根均匀的、宽度和温度固定的导线上假如有一安培电流流动,那么导线的电阻在一定的距离内将电能转化为热能1瓦(W=1J/s)。这个距
  • 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1804年4月5日-1881年6月23日)是一位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时原本研读法律,但后来转向其
  • 俄国临时政府俄国临时政府(俄语: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1917年3月15日─11月7日)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后,建立的名为俄罗斯共和国在彼德格勒成
  • 廖伟志廖伟志(1949年10月5日-2015年5月20日),世居台湾基隆、知名企业家,为微风集团创办人。曾任三侨集团与微风集团总裁。廖伟志以经营五金木材生意起家,1973年成立三侨国际。廖伟志至中
  • 范佛里特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James Alward Van Fleet,1892年3月19日-1992年9月23日),旧时或译“符立德”,美国陆军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朝鲜战争
  • 阿龙·克卢格阿龙·克卢格爵士,OM,PRS(英语:Sir Aaron Klug,1926年8月11日-2018年11月20日),出生于立陶宛的英国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因用晶体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以及其他由核酸与蛋白质构
  • 钠化合物钠化合物是含钠(Na)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钠盐于焰色反应中呈金黄色。钠可以和所有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二元化合物。如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和氢气加热反
  • 长春外国语学校长春外国语学校(英语:Changchu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的公立中学。1963年9月建立。学校通称为“长外”(CCFLS)。在长春市本地,亦被称为“外语学校
  • 成都文化吐火滚灯出生于成都的人物与成都有渊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