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路易·波拿巴

✍ dations ◷ 2025-02-24 05:10:57 #1804年出生,1831年逝世,波拿巴家族,荷兰君主

拿破仑·路易·波拿巴 (法语:Napoléon-Louis Bonaparte;1804年10月11日-1831年3月17日),或称荷兰国王洛德韦克二世(Lodewijk II),是荷兰国王洛德韦克一世与奥坦丝·德·博阿尔内王后之次子。其父为皇帝拿破仑一世之弟,其母为拿破仑一世的前妻约瑟芬·德·博阿尔内与博阿尔内子爵的女儿。

拿破仑·路易的哥哥拿破仑·夏尔(英语:Napoléon Charles Bonaparte) 于1807年其4岁时夭折。因夏尔的死,拿破仑·路易成为了荷兰王国的王子。这同时也使拿破仑·路易成了他叔叔皇帝拿破仑一世的长侄(最大的侄子),在皇帝当时有没有孩子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最终的继任者,直到1811年3月20日,皇帝的第二个妻子奥地利大公玛丽·路易丝,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被称作罗马国王和莱希斯塔德公爵的拿破仑·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

1809年,拿破仑皇帝任命他为贝尔格大公国的大公爵,直至1813年。

1810年,在从他父王退位到法国军队攻占荷兰的九天里,拿破仑·路易登基为荷兰国王洛德韦克二世。

当拿破仑于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被废黜,波旁王朝被恢复了法国的王位。拿破仑·路易逃离了流放,但拿破仑家族从来没有放弃恢复拿破仑帝国的念头。

拿破仑·路易娶了他的堂姐夏洛特·波拿巴(英语:Charlotte Bonaparte) ,拿破仑一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之女。他和他弟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定居在意大利,在那里,他们信奉自由主义政治和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北部参与组织反抗统治战斗的烧炭党。于1831年3月17日,拿破仑·路易由于教皇和奥地利军队镇压革命活动而逃离意大利,并患上了麻疹,最终在弗利死在了他弟弟的怀里。最后,拿破仑帝国被于1852年成为拿破仑三世的拿破仑·路易的弟弟所恢复。

拿破仑·路易被葬于法兰西岛圣勒拉福雷。

相关

  • 贝吉乌斯弗里德里希·卡尔·鲁道夫·贝吉乌斯(德语: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生于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逝于阿根廷,德国化学家。他的著名贡献是以
  • 甲酰化甲酰化(英语:Formylation reaction)又称甲酰基化或甲酰化作用,是指将一个甲酰官能基加入到一个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反应。反之将甲酰基移除的反应称为脱甲酰作用或去甲酰化反应。
  • 胃口不佳食欲不振(英语:Anorexia),也作食欲减退、食欲缺乏,民间常称“没胃口”,是指食欲降低的一种症状。虽然在许多非科研出版物中该词也可指代神经性厌食症,但是食欲不振的成因却多种多样
  • 信噪比信噪比(英语:Signal-to-noise ratio,缩写为SNR或S/N),又称訊噪比,是科学和工程中所用的一种度量,用于比较所需信号的强度与背景噪声的强度。其定义为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率,以分
  • 徐本徐本(?-1747年),字立人,浙江钱塘人。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五年(1727年),提督贵州学政,授赞善,迁升为侍读。雍正七年(1729年),擢拔为贵州按察使。雍正十三
  • 日裔日侨(日语:日系人/にっけいじん)指的是已移居海外,并取得当地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具有日本血统的侨民。现在估计大约有350万人(也包括混血)。在日本居住的日侨被称为归国日侨(在日日系
  • 柯秉中柯秉中(Ko Ping-chung,1995年9月18日-)为台湾台球运动员,毕业于台北海洋科技大学。与哥哥柯秉逸皆为台湾撞坛名将。
  • 禁用集束炸弹公约《禁用集束炸弹公约》(法语:La Convention sur les Armes à Sous-Munitions,簡稱CASM;英语:The 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簡稱CCM)。是一项禁止使用集束炸弹的国际公约,于2
  • 气旋尼洛法极强气旋风暴尼洛法(英语:Extremely Severe Cyclonic Storm Nilofar)是当时阿拉伯海第三强烈的热带气旋。在2014年10月下旬,它达到每小时205至215公里的最大持续风速。印度气象
  • 仲里依纱仲里依纱(日语:仲 里依紗,1989年10月18日-),是日本长崎县出身的女演员及模特儿,隶属的经纪公司为Am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