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部之役

✍ dations ◷ 2025-11-12 21:37:33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役,德国战役,美国战役,列日省,卢森堡省

当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被德国的劝降激怒后,他的回应只用了一个字:“Nuts!”。(这个单字在北美俚语有许多不同的意思,包括“该死”、“狗屁”、“去你的”和“睾丸”,在这里这是用来代表拒绝,类似“滚蛋”或者“呸”)。

得知美军不肯投降的德军,随即选择在数个地点集中攻势,轮番对其发起攻击,而非一次同时攻击各地点。虽然这迫使防守方为了击退进攻而须不断移防救援,但也使德军浪费了自己的数量优势。

为了确保在日韦(Givet)、迪南(Dinant)和那慕尔安全横越默兹河,蒙哥马利在12月19日下令附近的少量部队守住那些桥梁,这导致匆忙集结的军力包含了后方梯队、宪兵和陆军航空兵成员。本来准备换装新战车的英军第29装甲旅,也被命令取回他们原有的战车,并迅速赶往此地区。在荷兰的英军第30军,也开始往此地区移动。

在12月23日天气开始改善,这使盟军空军得以攻击,他们对德军后方补给点进行毁灭性的轰炸,P-47也开始袭击路上的德军部队。盟军空军对巴斯托涅的守军也有所帮助,空投了他们非常须要的补给:药品、食物、毛毯和弹药,一些志愿的军医用滑翔机飞进去并在一间工具室进行手术。

至12月24日德军推进已被有效遏止在默兹河前,英国第30军的部队据守着日韦、迪南和那慕尔的桥梁,美国的部队也准备好接替。德军已超出他们的补给范围,油料和弹药的短缺变得很急迫,直到目前这个阶段德军损失仍然轻微,特别是装甲部队。除了派佩尔的部队外几乎全未损伤。在24日傍晚哈索·冯·曼托菲尔将军向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建议停止所有攻击行动并撤回齐格菲防线,被希特勒拒绝。

当时巴顿的第3军正在为解救巴斯托涅奋战,12月26日16时50分美军第37装甲团的前导部队抵达巴斯托涅,结束围城。

为了持续进攻,德军在1月1日发起了两个新的作战。在9时15分德国空军发起地板行动,这是一个针对盟军在低地国家机场发起的大型作战。此作战使盟军有约465架航空器被击毁或严重损伤,不过德国空军损失277架飞机,其中62架毁于盟军战斗机,88架毁于盟军高射炮,84架毁于友军高射炮(因为任务的秘密性,德军高射炮部队未被知会此作战),盟军在数十日之后便补足了飞机的损失。此作战使德国空军“前所未有的虚弱,且再也无力发起任何大型攻击”。

在同一天德国G集团军群向兵力稀疏分散在110公里长防线的美国第7军发起北风行动,这是德国在西线的最后一次大型攻势。之前已在艾森豪命令下向阿登输送部队、装备和补给的美国第7军很快就进入危急状态。至1月15日第7军所属的美国第6军在阿尔萨斯陷入生死存亡的三面作战。随着伤亡数不断累积和替代兵力、坦克、弹药和补给的短缺,第7军被迫在1月21日撤至莫代尔河南岸的防守位置。德军在1月25日终于结束进攻,在诺德万德作战艰苦、绝望的战斗中,第6集团军群受到了14,716的死伤,第7军的死伤总数不明,不过至少包括9,000人的战伤和17,000人的伤病。

虽然德军停止进攻,但他们仍然控制着在盟军防线上的危险突出部,因此盟军决定南部以巴斯托涅为中心的巴顿的第3军向北进攻,北部蒙哥马利的部队向南突击,这两支部队计划将在乌法利兹会合。

1945年1月的气温不寻常的低,卡车必须每半小时启动一次不然内部的油会结冻,武器也会结冻,然而进攻仍然继续进行。

艾森豪希望蒙哥马利在1月1日开始攻击,目标是与推进中的巴顿第3军会合,趁大多数德军正在进攻,切断其退路,并将他们陷入包围。不过,为免冒险以准备不良的步兵在雪暴中进攻战略上不重要地区,蒙哥马利迟至1月3日才发起攻击。在攻势刚开始时,两军相隔约40公里,进度皆被限制在约一天1公里,多数德军以边打边退的方式成功撤离战斗区域,但因为缺乏油料,德军大多数的装甲车辆必须放弃。在1945年1月7日希特勒同意从阿登撤离部队,包括武装党卫军装甲师,因此结束了所有攻势作战。

在希特勒发出撤退命令的同一天,蒙哥马利在1月7日在宗霍芬召开了一次记者会,在那里他承认美国部队的“勇气和良好战斗素质”对胜利的贡献,并将美国人描述成典型是“非常勇敢战斗的人,有成为一个伟大士兵所需的坚韧”。接着他描述盟军结合作的必要性,并赞扬艾森豪,他说:“团结赢得战斗,战斗胜利赢得战争,在我们的团队,队长是艾森豪将军”。

此记者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他的言论被理解成自我吹捧,特别是他声称当状态“开始恶化时”,艾森豪将北部交给他指挥。艾森豪和巴顿皆认为这错误描述了英军和美军在阿登的战斗中所占相对的比例,在这个让艾森豪和巴顿反感的著名言论中,蒙哥马利没有描述除了艾森豪外任何美军将领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而且只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带兵能力上。蒙哥马利说他认为反攻进行的很顺利,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将进攻延迟至1月3日,后来他将这个归因于他须要更多时间准备。据丘吉尔说,巴顿从南部的进攻虽然稳定但速度慢且受到严重损失,蒙哥马利声称他试着要避免这种状况。

蒙哥马利后来承认错误写道:“我现在认为我从来不应该召开那个记者会,美国将军们对我的反感之大,不管我说了什么都注定是错的,因此我应该什么都不说”。艾森豪在他的回忆录如此评论:“我怀疑蒙哥马利曾经了解一些美国将军到底有多愤怒,他们认为他贬低了他们,而他们则没有傲慢回以轻蔑和鄙视”。

布拉德利和巴顿皆威胁要辞职,除非蒙哥马利被撤换,布拉德利随后开始招徕媒体,据说他后来几乎很少离开指挥总部“除非有至少15名新闻记者”,并有传言他和巴顿然后开始泄露对蒙哥马利有害的情资。艾森豪在他的英军代理人亚瑟·泰德的支持下,有意将蒙哥马利解职,不过最终来自蒙哥马利和他的参谋总长弗雷迪·德·甘冈少将(Freddie de Guingand)以及美国沃特·贝戴尔·史密斯中将(Walter Bedell Smith)的干预使艾森豪重新考虑并使蒙哥马利得以致歉。

虽然德军的推进被制止,整体状态仍然颇为危险,在1月6日温斯顿·丘吉尔再次向斯大林要求支援。1月12日苏联红军在波兰和东普鲁士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苏联方面的消息声称这次的进攻比计划时间还提早,不过大多数西方的看法对此存疑,并认为苏联这次进攻因为西方的状况而延后,斯大林在等待双方耗尽自己军力。

突出部之役在两支美军于1945年1月15日会合后正式结束。

对于伤亡的评估各自有很大差异,美国官方数据为美军死伤80,987人,其他方的评估数据则介于在70,000至104,000人之间。英军损失了1,400人。德军最高指挥部对于死伤的官方数据为84,834人,其他方的评估数据则界于60,000至100,000人之间。

盟军趁著战后的优势施压,在1945年2月刚开始时,战线与1944年12月时的状况差不多。2月初盟军在西线发起全面攻势,北部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向亚琛前进,中部由考特尼·霍奇斯指挥,南部则是由乔治·巴顿指挥。蒙哥马利在12月和1月间的作为,包括1月7日的记者会,进一步损毁他与他的美军盟友的关系直到战争终结。

德军在此战役受到的损伤许多方面皆是致命的,德国最后的备役现已用尽,德国空军已毁,西线的德军被推回。最重要的是,现在是攻下东线的时机,东部的德军已无力阻止苏军的前进,德军在两线皆不断失败并且再也未能恢复。

美军这时缺乏在战区的支援部队,《美国军事历史》写道:

相关

  • 哥廷根大学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德语: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哥廷根大学,是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哥廷根市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因英国国王兼德国汉诺威
  • UpToDateUpToDate, Inc.(bip)是威科集团的 Wolters Kluwer Health部门下的公司,其主要产品是UpToDate,是可以提供照护点(英语:point-of-care)医疗资讯的软件系统。也在中国大陆推出了UpToDa
  • 景观艺术风景画是指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例如山川江河等的画作。世界各地的风景画有着不同的特征,而传统上风景画主要分为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这两个部分,二者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
  • 大桥大桥,演义改作大乔,庐江桥公之女,小桥之姊,孙策纳为妾。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济互助委员会(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缩写:СЭВ),中文简称经互会,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
  • 目镜目镜,又称接目镜,通常是一个透镜组,可以连接在各种不同光学设备,像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后端。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设备被使用时,它常是最接近使用者眼睛的透镜。物镜的透镜和面镜
  • 秦仁昌秦仁昌(1898年2月15日-1986年7月22日),江苏武进人,中国植物学家。192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蕨类植物研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
  • 疾病管制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英语: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缩写为CDC)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所属的一个机构,总部设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作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
  • 美国国家安全局无证监听争议2001年–2007年–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合作项目非持续进行项目美国国家安全局无证监听争议(无证监听)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局作为反恐战争的一部分,在收集外国情报的过程中对该国境内
  • 罗伊·哈罗德亨利·罗伊·福比士·哈罗德爵士(英语:Henry Roy Forbes Harrod,1900年2月13日-1987年3月8日),又译为洛伊·哈罗德,生于英国英格兰伦敦,经济学家,属于凯恩斯学派,曾提出哈罗德-多马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