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
✍ dations ◷ 2025-08-15 21:24:58 #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
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Istro Romanian:Rumârește;英语:Istro-Romanian)属于东罗曼语支,或者说是罗马尼亚语的一种方言。位于罗马尼亚之外的所有罗马尼亚语(也称为达科-罗马尼亚语)或罗马尼亚语方言都和罗马尼亚国家的官方语言有紧密联系。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分布在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上,严格地说,主要分布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接壤的契恰里亚山脉(Ciceria ,Ćićarija,古名:ancient Mons Carusadius)地区直至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的狭长区域里的几个小村庄和乡村里。这些村庄的居民至今还称他们自己为瓦拉克人Vlahi (斯拉夫人对他们的称呼), Rumeni, Rumêri 或Rumâri,也叫Ćići和Ćiribiri (这是对说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人的一种轻蔑的称呼)。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分为两种方言:塞雅内(Žejane)的契契(Ćići),苏斯涅维卡(Šušnjevica)的瓦拉克(Vlahi),尽管村与村之间的方言有些差别,但他们的语言是相通的。粗略估计有不到1000人讲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作为欧洲小语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频危语言红皮书列入严重频危语言。因为克罗地亚只有八个小村庄和两个大一些的村镇塞雅内和苏斯涅维卡讲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当地也没有本族语的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甚至不被当局重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批伊斯特拉-罗马尼亚人在1974年2月10日巴黎和约的签订后被迫离开伊斯特拉半岛,条约中规定伊斯特拉半岛(一战后归属意大利)划归南斯拉夫,之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又把伊斯特拉半岛一分为二,意大利只获得了接近的里雅斯特附近的部分区域。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语法伊斯特拉-罗马尼亚语有以下特点:
相关
- 二次内共生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
- WoRMS世界海洋物种目录(英语: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缩写为WoRMS),是一个生物学数据库,致力于提供一个具有公信力与全面性的海洋物种目录。世界海洋物种目录不仅收录生物的
- 米麹菌米麹菌(学名:Aspergillus oryzae),又名米曲霉菌、米麹霉、麹霉菌或曲霉菌。日文名“麹菌”。米麹菌是一种带有菌丝(hypha)的真菌与霉菌,在中国与日本料理中经常被用来发酵大豆来制
-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英语:schistosomiasis、bilharzia、snail fever、Katayama fever)又称裂体虫病、曼森氏病,是一个由血吸虫类的寄生虫所导致之疾病,属于WHO所宣布的六大热带医学疾病之一
- 自然神论自然神论(英语: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这个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
- 南岛语系南岛语系(英语:Austronesian languages)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是世界现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约1300种语言。其分布主要位于南太平洋群岛,包括台湾、海南
- 科依桑语系科依桑语系,或称科伊桑语系,是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桑达韦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以及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的科伊科伊人和布须曼人(或称桑人)所使用语言所属的语系,包括非洲东部的
- 婆罗米文婆罗米文(brāhmī),是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文字以外,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是婆罗米系文字如天城文、泰米尔文、孟加拉文、藏文的来源。最早的文献溯源于公元前3世纪。一般认为婆罗
- 集合集合(英语:Set,或简称集)是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集合论的研究对象,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在最原始的集合论─朴素集合论─中的定义,集合就是“一堆东西”。)集合里的事物(“
- 仵作仵作是中国古代官府中专门负责检验尸体的吏役。仵作两字都没有殓葬的意思,但自唐朝起盛用;清时改称为检验吏。战国后期有“令史”一职,专门带领隶臣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