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道阻尼

✍ dations ◷ 2024-09-20 14:26:28 #等离子体物理学

朗道阻尼是等离子体中由于波和粒子之间的共振导致的波阻尼,是一种无碰撞阻尼,最初是在1946年由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提出的。人们一度认为物理上没有这种机制,这只是纯粹的数学结果。J.M.Dawson从波和粒子的能量交换的角度推导出朗道阻尼,1960年代又在实验上证实了这个现象。

朗道阻尼的起因是波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能量交换。相速度为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波能够与速度近似为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粒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速度略微大于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粒子减速,失去能量,速度略微小于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粒子加速,得到能量。考虑在一个具有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的无碰撞等离子体中,速度略微小于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粒子总是比速度略微大于 v p h {\displaystyle v_{ph}} 的粒子数目稍微多一点,其结果是得到能量的粒子比失去能量的粒子越多,粒子的总能量增加,则波的总能量减少,这样就表现为波的一种阻尼效应。如果波和粒子的速度相差很远,比如电磁波以光速传播,远大于电子、离子的热运动速度,则不会有朗道阻尼。

朗道阻尼也可以用一种直观但并不严格的物理情景解释,如右图所示。将朗缪尔波想像成海洋上的波浪,粒子如同漂浮在上面的船。如果船运动的速度略微小于波浪传播的速度,在与波浪相对静止的参考系看来,粒子被波浪推动;反之如果船的运动速度略微大于波速,粒子则推动波浪。

朗道阻尼通常可以分为线性朗道阻尼和非线性朗道阻尼两种。朗道阻尼在短波情况下表现得很显著,在长波情况下则可以忽略。这就是为什么实验上通常只能观察到长波的等离子体波,而难以观察到短波的等离子体波。

相关

  • 造血作用造血作用(英语:Haematopoiesis,其它拼法为haemopoiesis或hemopoiesis,在美式英语中也被拼作hematopoiesis;源自古希腊语中意为“血液”的词汇αἷμα以及意为“创造”的词汇πο
  • 9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七个周期,并以118号元素鿫(Og)终结。如果有更高原子序数的元素被发现,则它将会被置于第八周期、甚至第九周期。这额外的周期预期将会比第七周期容纳更多的
  • 杰维斯湾领地杰维斯湾领地(英语:Jervis Bay Territory)是澳大利亚的联邦直辖领地。杰维斯湾领地是非自治领地,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1915年,联邦政府向新南威尔士州购买位于杰维斯湾的土地,以作
  • 中俄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清朝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联军战败后与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在天津海光寺
  • TPPTPP可能指:
  • 2011年屈塔希亚地震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有时间均以中时区时间(UTC±0)为准。5.8 Mw(USGS) 5.7 Mw(ERDTDMA)2011年屈塔希亚地震(土耳其语:Kütahya depremi)发生于2011年5月19日20时15分24秒左右,震中位
  • 六贴六贴可以指:
  • 莱斯利·兰波特莱斯利·兰波特(英语:Leslie Lamport,1941年2月7日-),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也是排版系统LaTeX的开发者。兰波特1941年出生于纽约,是欧洲移民的儿子。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以后,兰
  • 三宅康信三宅康信(1563年—1632年11月9日)是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大名。三河国举母藩(日语:挙母藩)第2代藩主、伊势龟山藩(日语:伊勢亀山藩)初代藩主。田原藩(日语:田原藩)三宅家
  • 安妮·赖斯安妮·赖斯(Anne Rice,1941年10月4日-),美国女性作家,以吸血鬼小说出身及闻名于美国内外,有多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丈夫史丹·莱斯(Stan Rice,1942年-2002年)和她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