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饮食

✍ dations ◷ 2025-04-05 00:29:41 #德国饮食

德国饮食文化是指德国国内和日耳曼人的饮食习惯。

德国由于身处欧洲大陆之中心,饮食文化与内陆地区之物产分布息息相关。整体上德国人较为爱好肉类。其中德国人非常爱吃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例如德国香肠,德国猪脚。相较于欧洲中南部精致饮食,德国的传统饮食普遍较粗犷,但仍具特色;传统菜肴如烤猪肘、烤猪膝,常佐以马铃薯泥、酸甜甘蓝食用。

另外德国也是世界啤酒生产大国之一。德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其中以慕尼黑的啤酒节最为知名。

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为59.7千克(132磅)。最常食用的肉类是猪肉、家禽和牛肉。其他肉类随处可见,但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肉类通常是用炖烧的;亦也用油炸的方式,但这些作法通常来自法国和奥地利。几种用于软化较为粗韧、难以切断的肉部位的烹调方法已演变为国家的代表菜,包括Sauerbraten(酸味炖肉),其作法为将牛肉、马肉或鹿肉放入醋或醋与酒的混合物中腌制数天。

德国人普遍崇尚“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尤好猪肉类食品。德国每年人均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德国的食品以香肠最为知名,香肠种类至少有1500种,全皆由猪肉制成。

除了猪肉外,牛肉、鸡肉、鹅肉等也很普及。肉类通常是锅煮或烧烤,较少采用油煎

鱼类菜式主要集中于德国北部。这是因为德国只有北部才有海岸线。北部海岸是波罗的海与北海,盛产鲱鱼。德国人通常会用鲱鱼来卷起蔬菜制成鱼卷。内陆地区鱼肉都是淡水鱼,来自河流,诸如莱茵河。

德国人吃的蔬菜比较普通,包括了胡萝卜、马铃薯、洋葱、生菜、卷心菜、青豆等等,通常会炖煮或用来煮汤。

面包是德国大多数餐点的主食。早餐、或中餐的面包叫做Pausenbrot,晚餐叫作Abendbrot。德国面包之历史已有逾800年,种类也多,据说已超过3200个经过官方认证的面包种类。差不多境内所有乡镇都有自家面包工场。椒盐卷饼(brezel)和农夫包是德式面包里最具代表性之一。前者配以粗盐、面粉烤制;后者则用黑麦与小麦制成。

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境内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高达五千多种。而根据官方统计,每个德国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为138升。大致上德国啤酒可以分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无酒精啤酒等这六大类。

酸味炖牛肉

德国馄饨

咖喱香肠

猪脚配酸菜

法兰克福肠

德式烤鹅

黑森林蛋糕

德式芝士蛋糕


相关

  • 费城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英语: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是美国最大的美术馆之一,位于费城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园大道的西端。该博物馆成立于1876年,以配合同年举行的美国首届世界博览会
  • 核酸酶核酸酶(英语:nuclease)是以核酸为底物,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的一类酶。脂酶(胆盐依赖性脂酶、胃脂肪酶/舌脂肪酶、胰脂肪酶、溶酶体酸性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内皮脂肪酶、肝
  • 蛩蠊蛩蠊,是蛩蠊科(Grylloblattidae)的无翅昆虫。它们生活在高山上的寒冷地区,并不能在2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其外观令发现的科学家感到疑惑。第一个被命名的物种北美蛩蠊 ( Gryllo
  • K波段K波段是红外线天文学的在大气传输的红外窗口(英语:Infrared window),以2.2微米(在近红外136THz)为中心波长。← 波长越短       波长越长 →← 频率越高       
  • ɻ˔浊卷舌无咝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国际音标写作ɻ˔。浊卷舌无咝擦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表内成对的元音分
  • 废妃尹氏废妃尹氏(朝鲜语:폐비윤씨/廢妃尹氏,1455年-1482年),朝鲜成宗的第一继妃,废王燕山君的生母。尹氏出身于贫穷的两班家庭,父亲死后被母亲申氏送进宫中参加“后宫拣择”,成宗四年(1473年)封
  • 何廉何廉(英语:Franklin Ho,1895年-1975年7月5日),字粹廉,湖南邵阳人,中国经济学家及教育家,属政学系。他是南开大学的首任经济系主任,使南开的经济系在中国大学经济系中名列前茅,后来行使
  • 罢市罢市意即停止市场的运作,通常是商人为了某种要求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让对方妥协以达到其目的,许多是为了表达社会不公,自身的权利受到损害。其目的在表达个人身之不公,属于表达示
  • 乔治·华莱士小乔治·科利·华莱士(George Corley Wallace Jr.,1919年8月25日-1998年9月13日),出身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律师、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三次出任亚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曾四次参选
  • 第四波第四波女性主义(英语:Fourth-wave feminism),或者说第四次女性主义浪潮,指的是2012年左右开始的又一次女性主义的复兴,它与社交媒体联系在一起。根据女性主义学者普鲁登斯·张伯伦